应梦诗、蒋玢熠

五月的台州三门,处处涌动着平安建设的热潮。

5月12日清晨,亭旁街道小路上,锣鼓声打破了街巷的宁静——杨家村女子打更队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锣鼓,在晨光中穿行。“煤气阀门随手关,电瓶充电莫入户……”方言编成的安全口诀随着鼓点回荡。

这道独特的“平安风景线”,正是三门县“平安大会”召开前夕最鲜活的注脚。

二十载平安路:从“官方独唱”到“全民合唱”

当日下午,三门召开“平安大会”,通报了2024年该县平安建设情况。日前,三门成功实现全省首批“平安县(市、区)二十连创”。

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县域治理的升级轨迹:3800名机关干部化身“网格管家”扎根村社,5.3万名平安志愿者组成“流动哨兵”,400余个“平安护村队”“乡镇和事协会”等社会组织如繁星散落城乡。

在海游街道某小区,物业经理老文的“抓贼记”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4月初,他通过监控发现可疑人员拉车门行窃,立刻带领保安队围堵,配合民警当场抓获嫌疑人。如今,这位“民间英雄”戴上了“平安自治合伙人”的红袖章。

自三门2023年启动“平安自治合伙人”以来,便利店店主、退休教师、夜班医生等各行各业的5100余名“合伙人”加入,参与事件处置1348次,在56起案件侦破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前是‘警察跑断腿’,现在是‘全民齐上阵’。”三门县公安局负责人感慨道,群众自创的“打更队”“反扒队”“和合调解室”等20余个特色品牌,让平安建设从“政府主推”变成“百姓主演”。

海陆共织安全网:向深蓝延伸治理智慧

“我们提前一周安排渔业执法队的渔政船进行24小时港口巡查,督促渔船回港休渔。”在渔政码头边,三门县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队长李忠宽介绍。

三门海岸线总长227公里,海域面积498平方公里,航道多、码头多、港区多。如何全面提升海上安全效能?以体系、平台、机制为抓手,成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沿海安全治理“三门样板”。

23架“空中哨兵”与625个视频监控、5套电子围栏、6套雷达组成的“海平安”数字天网,让海域监管范围从3公里拓展到15公里。“船头一有异常动向,指挥中心就亮红灯。”李忠宽指着智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船舶轨迹介绍,身后,10家涉海单位入驻的“海上治理综合体”正24小时运转,构建起“海陆联动、以岸治海”的治理新格局。

在看不见的海面下,“海上调解员”机制化解着渔民的“急难愁盼”。24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组成联调工作小组,以“共享法庭”为依托,与560艘渔船结对帮扶。2024年以来,用“船头调解”、绿色通道“快速调”、上门帮扶“暖心调”等方式,化解100余起涉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

“渔网缠绕、经济纠纷这些‘海上麻烦’,现在不用上岸就能摆平。”刚签完调解协议的渔民老陈竖起大拇指,休渔期的渔港,少了争吵喧嚣,多了和谐安宁。

平安赋能产业:治理精度转化为发展速度

在三门橡塑产业园区,平安建设的“化学反应”正在车间悄然发生。

三门是全国最大的胶带产销基地,产值超百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1/4。硫磺是橡塑生产的必需原料,但硫磺易燃易制爆,管理成本高、安全风险大。

面对硫磺储存的安全隐患,当地政府牵头搭建“政企校社”创新平台:研发的硫磺母胶粒新材料,让全县200余家企业告别“定时炸弹”,生产成本下降15%,年节省开支超2000万元,这项“三门方案”正被县外100多家企业复制推广。

“平安不是‘守摊子’,而是‘开新局’。”三门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陈核认为,治理升级的深层逻辑在于,从传统“保平安”到现代“创平安”,三门正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枫桥经验”到“海上枫桥”,从“打更巡夜”到“数字孪生”,三门用二十年接续奋斗证明:真正的平安,是让每个平凡人都成为时代的守护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