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见习记者 胡特旗 通讯员 周璐

“纠缠了五年的疙瘩,没想到半天就解开了!”前不久,贵州黔西市重新镇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问题争执多年,矛盾愈演愈烈。该镇综治中心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和法律顾问,通过现场调解、重新丈量土地,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这一场景,正是毕节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缩影。近年来,毕节市以综治中心与公安基础管控中心(以下简称“双中心”)深度融合为抓手,通过阵地升级、数据赋能、法治引领,将矛盾化解在田埂上、风险防控在屏幕前、平安守护在家门口,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阵地升级:从“单打独斗”到“聚指成拳”

走进黔西市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服务、心理咨询、视频调度、分析研判、综合指挥等功能室一应俱全。8家单位、2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常设常驻”“轮流入驻”“临时入驻”“按需入驻”方式入驻综治中心办公。

“过去群众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进一扇门’就能解决。”黔西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重新镇综治中心通过联动司法所、派出所等力量,成功化解持续多年的耕地边界问题,得益于各乡(镇、街道)按照“一窗三区”(综合接待窗口、调解区、办公区、服务区)要求,积极推进乡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群众反映矛盾纠纷有“去处”。

这是毕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通过下发工作提示,现场督促、视频调度、电话抽查等方式,推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不断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毕节市综治中心负责人说,“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强化组织保障、明确职能定位、整合资源力量、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制度机制等方式,推动‘双中心’深度融合,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

全市9个县级综治中心已基本完成规范化建设,各县级综治中心线下常驻部门从3至12家不等,除常驻部门外,其他部门主要通过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线上入驻;280个乡级综治中心已基本完成“一窗三区”阵地规范化建设。

纳雍县综治中心有群众接待、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律服务、劳动仲裁、心理咨询等8大功能区,并构建“县级综治中心—乡(镇、街道)分中心—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真正实现让群众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双中心”共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54798条,办结52093条,办结率95.08%。

数据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

硬件升级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筋骨”,数据服务则是激活治理效能的“血脉”。

2024年以来,毕节深化融合运用省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平台以及公安平台优势,打通数据壁垒,畅通双向数据流转和信息互联互通,发挥科技和数据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保障全市综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时共享交换,各级各部门综治业务纵向办理、横向流转、跨地域协同。

“我们以数据汇聚和集中研判为抓手,强化部门联动,及时预警提示,动态跟进化解,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毕节市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已统筹市卫健、民政、司法、人社、住建、教育等6个单位人员进驻“双中心”办公,实现专班化、实体化运行。

七星关区综治中心接入省网格化信息平台等平台系统,打造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底座、信息化为支撑的服务管理体系,助推全区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

金沙县综治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强化与县基础管控中心衔接联动,由基础管控中心整合公安机关及民政、卫健、教科等职能部门数据资源,为提高该县综治中心风险预警能力和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毕节市综治中心积极推进“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和“贵政通APP”的推广应用,通过平台抽查、视频抽查、电话访问等方式,督促各县(自治县、市、区)应用网格化信息平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协助开展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全市已开通平台账号近2.9万个。统筹调度全市各级综治中心、村(社区)、网格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常态化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

“从前需要三五天才能获得的信息,现在只需3分钟。”毕节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现在许多一线矛盾纠纷调解员都有相同的感受,过去调解靠磨破嘴皮,现在有了“大数据”赋能,调解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立体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阵地打造,让矛盾纠纷调解各部门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聚指成拳的转变,而工作机制的创新,则为风险防控织就了一张立体化的“防护网”。

——大方县以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为契机,聚焦“阵地更强、机制更全、信息更准”三大重点,推动县乡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引进“首席法律专家工作室”和“李林工作室”入驻综治中心;

——织金县每日全链条对全县警情、访情、网情、民情“四类情况”和社会面稳定、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三个状况”进行全量收集,不断提高重大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和应对处置的能力;

——威宁自治县综治中心成立1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以及“律师调解工作室”,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组织化解;

——百里杜鹃管理区综治中心积极探索推行“1+1+1”解纷工作法,通过“建好一张网络、完善一套机制、用好一个平台”,将纠纷防范、发现与处置做在前端,有效预防矛盾激化;

近年来,毕节市督促指导公安机关做到动态布警、精准防控、全域覆盖,确保社会面巡防“无盲区、无缝隙、无空白”;强化对辖区内重点人员、重点物品、重点部位的管控,督促责任部门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等相关措施,提升社会面立体防控质效。

强化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工作的统筹调度,督促各县(自治县、市、区)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跟踪回访全过程以及在公安接处警、法院立案审查、民政办理离婚登记、妇联接到相关举报等工作中开展,对人身安全保护令进行宣传,协助受到暴力威胁的当事人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有效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社会治理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创新。“站在新起点,毕节正以‘双中心’深度融合为引擎,推动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我们将持续以法治化、智能化、共治化为方向,让平安建设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为西部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书写‘毕节答卷’。”毕节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周仁说。

如今,行走在毕节的城乡社区,平安标语随处可见,网格员穿梭于街头巷尾,数据平台无声守护万家安宁。从“矛盾上交”到“就地化解”,从“传统管理”到“智慧治理”,毕节正以创新之笔,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让平安与和谐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