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理行业中
男护士作为一支逐渐壮大的力量
正以独特的优势与细腻的关怀
打破传统的性别标签
值此护士节之际,福建卫生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不同科室的五位男护士,听他们讲述职业背后的故事、直面挑战的勇气,以及那些与生命交织的温暖瞬间。
张雨(左一)、明泽(左二)、朱旭(左三)、何伟力(右二)、林镇鹏(右一)
张雨:
“触摸生命的重量,在奉献中寻找坐标。”
“我叫张雨,今年30岁,我是一名男护士。”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负责人,张雨从事护理工作已有8年。他坦言,重症监护室(ICU)的压力远超常人想象,“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我们需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凌晨1点多的夜班病房里,张雨曾遇到一名30多岁的精神创伤患者躁动失控,试图自杀,他迅速协助控制患者,以体力优势和冷静处置化解危机。
张雨既是团队的力量支柱,也是技术骨干。他负责维护床旁系统和医嘱系统,精通心电监护等复杂设备操作,并主导全员培训。他说:“系统是ICU的‘生命线’,当患者抢救成功时,我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林镇鹏:
“抛开性别标签,职业本质才是核心。”
“我叫林镇鹏,今年24岁,我是一名男护士。”林镇鹏毕业后选择进入手术室工作。在他看来,护理的核心是专业能力,与性别无关。
一次晚班,林镇鹏正在和早班护士交接手术患者信息时,一转身便看见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因焦虑而偷偷哭泣。他上前耐心地解释手术细节,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术后,患者还特意向林镇鹏道谢,那一刻他感受到这份职业的温度。
面对外界“男性为何也能当护士?”的疑问,他坚定回应:“护理需要理性与感性结合,男护士同样能以细致赢得信任。”
何伟力:
“消除刻板印象,从每一句询问开始。”
“我叫何伟力,今年25岁,我是一名男护士。”谈到性别质疑,何伟力曾遭到患者直接拒绝。“我不要男护士,你没有女护士细心。”
一位40岁女患者术前需要进行静脉穿刺,最初抗拒让何伟力操作。他主动上前沟通,凭借规范、扎实的操作技术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改变了患者对男护士的刻板印象。
何伟力提到,手术室工作尤其注重细节,“术前核对患者信息时,若对方紧张,我会逐项询问饮食、睡眠情况,唠唠聊家常缓解情绪。”他表示,性别不是障碍,专业与关怀才是关键。
明泽:
“柔性劝导与物理力量,缺一不可。”
“我叫明泽,今年25岁,我是一名男护士。”入职重症监护室2年的明泽,对“刚柔并济”深有体会。
曾有一位结肠癌患者在术后因麻醉苏醒有些意识混乱,误以为自己被绑架从而攻击医护人员。作为在场的唯一一位男生,他保持冷静,迅速反应,一边用身体压制防止人员受伤,一边联系家属唤醒他的记忆。
明泽认为,男护士的体力优势是团队的重要补充,“比如为患者翻身这类高强度操作,男护士两人即可完成,而女护士可能需要四人配合。”但他也强调,“女护士在精细化护理和情绪安抚上更为细腻,我们扛体力活,她们做精细节活,互补才能守护患者周全。”
朱旭:
“穿上防护服,我就是战士。”
“我叫朱旭,今年30岁,我是一名男护士。”疫情期间,朱旭主动请缨驻守厦门国际健康驿站,负责境外人员隔离与阳性患者转运。夏季穿戴防护服连续工作数小时,浑身汗湿的他,听到患者的一句“辛苦了”,就觉得值了。
最让朱旭触动的是一位80岁的独居老人,她因疫情与家人分离,每天偷偷流泪。“我陪她翻看老照片,聊她年轻时支援西北的地质勘探经历,她的情绪开始好转。”此后,每次见到朱旭,奶奶总会竖起大拇指。
朱旭说:“男护士的体力优势在抗疫中尤为突出,搬运物资、长时间值守,我们扛得住。但护理的本质不仅是技术,还有陪伴。无论性别,都要对得起患者的托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的这支男护士团队,以坚实的臂膀扛起生命的重量,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凭借充沛的体力优势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
这支男护士团队用行动证明:护理需要力量,也需要温度;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护理事业既离不开女护士的细腻耕耘,也同样需要男护士的坚毅担当。
(点击图片查看护士节特辑)
(廖淞荷)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