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知逐渐呈现出“风口导向”的趋势。考生与家长对专业前景的研判往往聚焦于“风口”与“冷门”的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惯性导致不少传统工科专业被贴上“夕阳学科”标签。唱衰材料科学、化学甚至是地球科学等学科相关专业的声音屡见不鲜。而群体化的刻板印象背后,一些真正在产业变革背景下为资源开发与材料创新提供国家战略性核心支撑力量的专业被“误伤”甚至被“忽视”。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这些学科正成为支撑新能源革命、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力量。广西省丰富的自然资源桂林理工大学深耕行业的办学实践,为考生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工科价值的观察窗口——

当多数人都在追逐人工智能、计算机、金融的行业热潮时,环境、地质、材料等传统工科也正在继承传统优势,积极求变,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趋势,再次为考生提供了更为确定性的志愿选项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重构能源结构与产业格局。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例,广西作为全国十大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有着“有色金属之都”的美誉。同时坐拥我国最为丰富的矿产矿藏资源,多个自然矿产和金属储量分别位居全国前列,材料、能源、金属等环保产业规模和人才缺口正不断放大

桂林理工大学正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在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产业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不仅早在1987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2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还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0余项。2020年,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0余件,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一批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去年5月,国内第七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的发放名单,桂林理工大学在一众顶尖高校之中脱颖而出,相关领域中心赫然在列,成为广西首家获准的科研机构



众多看似冷门的“小众领域”在不断扩展的“战略框架”下焕发生机,上述这些这类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一方面再次印证了传统工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重新书写:国家战略需求确为传统工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新赛道



在赛道优势之下,伴随桂林理工大学学科实践和科研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还有该校在产业环境中的“合作朋友圈”

据悉,该校当前携手华为、腾讯、广西柳工集团等50余家企业共建的人工智能培养平台;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由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设在该校的FGA考点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各考点第一,被国际珠宝界传为佳话……

基于学科优势和有效合作环境,该校当前已设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充分发展政策指向作用并有效发挥学科优势的创新班型,直接对接在校学生人才培养。进一步观察分析发现,得益于上述培养体系的持续优化,该校毕业生在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中展现出强劲的就业竞争力。



智能制造、新材料、环境工程等领域,桂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高位,直接促使其在产业链关键岗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在以中铁建工集团、柳钢集团、佳能、格力、美的为代表的行业知名龙头企业和广东、深圳等各项经济要素发展极为活跃的地区中,该校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极为显著,造就了连续多年初次就业率九成以上的数据表现。

这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既强化了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智力支撑作用,也为学子构筑起抵御产业变革风险的职业发展护城河



桂林理工大学的办学实践表明,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创新培养模式的传统工科,正通过技术迭代构建新的人才发展通道。在当前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连年增长的背景下,这类学科提供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恰恰构成了每一位学子应对技术变革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考生而言,桂林理工大学这类深度融合产业变革的优势工科,本质上是在国家战略推进与区域经济发展交汇处锚定个人发展坐标,这种择校逻辑势必比“小众=天坑”,简单追逐“热门”专业更具前瞻性和确定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