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传统观念里,理工专业领域似乎一直是男性的“主场”,但陈巧娜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2010年,大学毕业的她踏入了橡胶研发领域,15年来,在满是数据和实验的世界里,她带领着团队研发了几百种新型混炼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汽车、高铁、工程等多个重要领域,其中,“不饱和羧酸金属盐改性三元乙丙橡胶”更是荣获了“天津市杀手锏产品”的称号。

  如今,39岁的陈巧娜已经是橡胶行业内,有名的“女专家”。但她觉得,自己只是制造业中的一颗螺丝钉,实验室里的日复一日,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坚持。

  理工科女生的成长之路

  5月10日,星期六,但陈巧娜和同事并没有休息。在天津中和胶业股份有限公司工厂三楼的实验室里,伴随着特殊的胶料味,他们还在为一个新项目讨论着混炼胶原材料的配比。说起工作内容,这位扎着马尾、笑容可掬的“85后”女专家,表情马上变得严肃起来。



  混炼胶是橡胶制品生产的关键原料,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高铁、汽车、工程等领域都离不开它。

  其实,上大学前,陈巧娜对混炼胶一无所知。2006年,她从河北省来到天津,踏入了河北工业大学的校门,选择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当时只觉得化学还行,这个专业听起来像搞研究的,就选了。”陈巧娜笑着说。在那个工科专业里,班里30名学生中,女生占了三分之一,这已算是“高比例”了。

  大学四年,她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做高分子材料性能测试,渐渐摸到了门道。2010年,通过校园招聘,她进入了中和胶业,成为一名技术员。



  “我们是一家专注混炼胶材料开发与改善的技术型新材料公司,那会儿公司刚成立两年,规模虽然不大,但我觉得能接触一线技术,比去大厂更有发展。”入职后,陈巧娜每天跟着老技术员学习混炼胶配方设计。橡胶行业男性居多,车间里的老师傅常打趣她:“小姑娘能坚持住吗?”她不服输,别人下班后,她独自留在实验室比对数据,把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天然橡胶、丁腈橡胶等十几种材料的特性摸得门清。

  入职10年后,她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晋升为技术总监。升职后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除了加班加点地研发新产品,她还经常需要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出差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一个月出差至少两三次,每次出差三四天。两个孩子就都交给家人了。”话语间,陈巧娜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也流露出对家人支持的感激。

  “杀手锏”产品的诞生

  作为研发人员,不断探索混炼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是陈巧娜和团队工作的重点。

  “三元乙丙橡胶是混炼胶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虽然它耐老化、耐天候性能比较好,但自黏性和互粘性较差,这限制了它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陈巧娜说。2012年左右,他们开始研究如何增强三元乙丙橡胶的黏性。



  2014年,一个南方的客户找到“中和胶业”,希望定制耐老化且黏合性强的减震橡胶件。这与陈巧娜团队一直在进行的三元乙丙橡胶“改性”实验不谋而合。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她带领着十多个人的团队挤在实验室里,开始了“配方攻坚战”。

  在陈巧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每天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将不同比例的金属盐、硫化剂等原材料放置在托盘上,等待着它们被制成混炼胶并进行性能检测。“就像配中药一样,每种材料的比例都很关键,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新的反应。”陈巧娜形象地比喻道。

  从配方设计、配料、制备胶样、放置到检测验证,想要制作一款新配方的三元乙丙橡胶,一轮下来至少需要三五天。每次检测后,如果效果不佳,团队成员们就会推翻原有配方,重新讨论、更换思路、设计新配方,然后再进行检测。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几百种配方,不断调整材料之间的配比,对比不同材料的效果,研究材料反应后的情况。”陈巧娜还记得,2014年研发取得突破时的场景:一个同事在电脑上看数据,突然喊了起来,大家打开各自电脑的同步数据后,全都激动不已。



  他们研发的不饱和羧酸金属盐改性三元乙丙橡胶,相比于传统的三元乙丙橡胶,强度和黏性都增加了一倍,这使得其寿命得到提升,应用场景也变得更广。2014年,陈巧娜和团队研发的这一产品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同时获评了“天津市杀手锏产品”。

  “普通的创新我们其实经常有,但这种突破性的创新,耗时这么多年能研发出来,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也让我们感到骄傲。”陈巧娜笑着说。

  脚踏实地的新征程

  走进中和胶业车间,3条A段生产线和2条B段生产线正轰隆运转。这个2008年在天津起步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华北、华东、西南区域建立了5个制造基地,企业体量和销量位居混炼胶行业前茅。

  “去年,我们中和胶业A段生产线年产能达11万吨,B段年产能5万吨,母胶粒年产能3500吨。今年,我们将再新增一条生产线,并打算继续进行全国化布局,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考察。”作为技术总监,她见证了公司的成长,“我们现在每年研发的混炼胶项目就有近百个。”

  陈巧娜常常把自己和团队比作“混炼胶”,胶管流体、车窗密封条、高铁减震垫、航天密封圈……这些由混炼胶制成的物件,虽然从整体上看并不起眼,但却是必不可少,甚至至关重要的。



  凭借着在混炼胶研发方面的出色能力和成绩,2023年9月,陈巧娜被评为橡胶制品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24年6月,她被推选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制品分会专家。

  面对这些荣誉,陈巧娜说,她在橡胶行业工作了15年,行业给予的肯定让她觉得付出很值得。虽然现在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脚步却不能停下,“‘双碳’目标给了我们新的方向,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低碳混炼胶配方和工艺,这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