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静 李苗

近日,重庆大学论文事件持续发酵。写论文也“拼爹”,类似的学术裙带近年来在高校中频频出现。重重乱象之下,为学术规范、学术公平再次敲响警钟。李富民律师建议,引入信用惩戒机制,相关学术平台建立警示机制,畅通揭发检举渠道。

“天才论文”还是“父女论文”

近日,一篇获奖文章引发关注,其中介绍,就读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的刘某乔,曾获“微瑞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然而,随着事件深入挖掘,“天才”背后的重重疑点浮出水面。刘某乔最早的一项专利申请于2016年,彼时她尚在读初中的年龄。

在这14篇论文中,刘某乔均非第一作者。在多篇论文的作者列表里,出现了重大教授刘某华、刘某龙等。知网数据还显示,自2016年11月8日到2023年6月2日,共计有14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中涵盖刘某乔的名字。刘某华、刘某龙的名字也出现在发明人的名字列表当中。

事件引起热议后,重庆大学官方微博10日发布通报称,学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刘某乔系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刘某华的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

通报明确,经研究决定,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不过,网友对于刘某乔参与研究工作的真实性、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仍然存诸多疑问,记者致电重庆大学,却始终无人接听。

从挂名到代写:学术圈的“镀金”生意经

事实上,重庆大学的这起事件并非孤例。

去年,教育部通报的学术不端案例中,超过两成涉及亲属挂名。其中,浙大某本科生与教授母亲联合发表论文,被质疑学术资源代际传递。今年4月,董某莹通过协和医学院“4+4”项目进入协和,其父母跨学科为其论文挂名。

5月初,某医院护士论文中被曝出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经查实,该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除了论文抄袭、挂名等情况,论文代写、代发已经形成产业链。尽管各大平台明令禁止,商家却通过暗语规避监管。

记者在某商业平台搜索“代写论文”关键词,虽弹出“绿网计划”禁止相关服务的提示,但搜索“代写”关键词,仍能找到大量商家。

一家以文学社命名的商家提醒,不要发图片,不要发要求,不要打文字,避免敏感话题,可以先拍一单1元,然后加微信沟通。当记者提出代写10000字论文的要求,对方表示,“980元,包修改包通过,后续免费(不包含更换提纲、题目)修改不限次数,通过为止。”


另一家“文化馆”则将代写老师分为不同等级,vip老师509元,专业老师599元,高级老师999元,特级老师1499元。

而在某社交平台,记者搜索“代写代发”,也发现很多中介。“张编辑”介绍,代发核心期刊的价格为1.6万元,分期付款,有合同。在对方提供的合同模版中还提到,“未经双方书面允许,双方不得将合同详情或本协议内容泄露给第三方。”

如何堵住学术公平的漏洞

有业内人士分析,论文乱象正在侵蚀学术生态。利用亲属关系“搭便车”的行为,挤压其他学生竞争的机会,影响学术公平;同时,也暴露出唯论文论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漏洞。

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以零容忍态度对待学术不端。2025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据学位法第三十七条,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的三个条件之一便是: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再次体现了我国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惩处“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如何规避学术不端行为、改善学术生态?济南市青联委委员、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富民建议,第一,引入信用惩戒机制,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及惩戒力度。第二,相关学术平台建立警示机制,针对年龄、学术经历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筛查。第三,畅通揭发检举渠道,增强学术不端调查处理的透明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