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进病房,照亮了110岁老人张力雄将军满是皱纹的脸庞,他的眼里透着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因为一枚小小的党徽,让他开心不已。



“这是给我的吗?”他颤巍巍地问女儿,声音里透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是啊,爸爸,这是您入党50周年的纪念章。”女儿温柔地说。

老人立刻让女儿把党徽戴到他胸前,然后笑着对周围的人炫耀起来。

张力雄在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如今,这些开国元勋只剩下3位还在人世,而他就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最后的红军团政委。

九十多年的党龄在张将军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参加过无数次战役和战斗,带领手下800名战士击退数量远远超过自己的敌人。



曾血战高台,智取林县,重创日伪军队,一生中英勇无数,令人钦佩。

以少胜多

1929年,略显青涩的张力雄便加入了共青团,从此正式踏上革命之旅。

16岁的他对自身的标准严苛异常,始终用共产党员的准则来审视自己,他勤于学习,敢于挑战,18岁终于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

别看年纪小,做起事来活脱脱像个老党员!



为了锤炼自己,张力雄毅然选择进入红军学校,他在学校中刻苦钻研,用汗水浇灌知识,毕业之后,他被委以重任,成为红军的政治教员。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革命之路荆棘遍布,红军不断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弹药匮乏,人员不足,常使他们陷入绝境。

然而,张力雄从未示弱,他与战友并肩作战,铸就了铮铮铁骨。

到了21岁,张力雄已经变成了一名稳重而又可依赖的红军政治工作者。

在鲜血与火焰的洗礼中成长的他参与了无数激烈的战斗,其英勇事迹甚至赢得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与赞许。

在长征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守卫白云山的重担落在了张力雄的肩上。

这是一场攸关全局的战斗,双方力量悬殊至极。仅有的八百余名战士,面对着敌军数万之众的狂涌。

这是张力雄首次独当一面的指挥,但他毫无畏惧,勇敢地站在了最前线,他巧妙地指挥着,利用游击战术拖住敌人三天三夜。



这段宝贵的时间,为红军主力部队突破重围赢得了机会。

因为这场战役的卓越贡献,长征开始后,张力雄被委以重任,成为红五军后卫第45团的政委。

尽管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任务,但他从未有半句怨言,只将大军的安全视为自己的至高荣誉,用生命守护着那支前行的队伍。

铁流后卫

张力雄所率领的红五军团扛起了守护主力部队的神圣使命,他们奋力阻止敌军追兵,如同一堵坚不可摧的铁墙,红五军团被时人誉为“铁流后卫”,而张力雄,则是这支铁壁般的部队灵魂。

艰难的长征路,张力雄与他的战士们如履薄冰,突破了重重包围,越过湍急的金沙江、宽广的大渡河...他们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曲惊心动魄的生死乐章。



自从长征第三天开始,张力雄就发现,每个清晨都有熟悉的身影消失在队伍中——有的因伤痛难忍,有的因饥寒交迫,有的则默默地倒在了路旁。

每一个消的生命,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割裂着张力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队伍的人数在持续减少,那些无法再站起来的战士们,躺在路旁,他们的眼中满是未了的梦想和遗憾。

剩下的人,脸色苍白,步态蹒跚,但他们的眼神里,却仍旧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张力雄用他对政委的责任和共产党员的信仰,激励着每一个人,鼓励大家继续走下去。

在翻越第一座雪山时,敌机的狂轰滥炸几乎将他们埋葬。

一颗炮弹险些夺去张力雄的生命,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让他摔倒在冰冷的雪地,四周是飞扬的泥土和刺骨的寒风。

然而,对张力雄而言,真正的考验是草原的穿越。

那些看似柔软的草下,隐藏着数不清的陷阱。

为了确保安全,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在食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张力雄甚至舍下自己的皮带为士兵们煮食,尽管这微薄的举措于事无补。

数日未食的战士,身体瘦弱,每天都有人因饥饿而倒下。

漫漫长征,每一步都充满变数。

毛主席的期望成为了张力雄的信条,“你要成为全军的榜样!”这句话成为他抵抗绝望、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张力雄与他的红五军团创造了历史,他们用坚定的脚步和无尽的勇气,守护了红军的每一寸前行。

血战高台

1937年初,红五军攻克高台城,大挫敌军嚣张气焰。

然而20天后,敌军12万大军围城反扑,浩浩荡荡杀气冲天,张力雄率45团负责守卫东面的城墙,整个城池顿时陷入血雨腥风。

“同志们,我们生死与共!为了保家卫国,誓死守住高台!”他挥刀呐喊,鼓舞士气。



敌军排山倒海般涌上城头,随即爆发出惨烈的争夺战。张力雄身先士卒,亲自加入混战。

“政委中弹了!”一个战士惊呼。张力雄左腿中弹,鲜血直流,却咬牙命令道:“继续战斗!”

城头已经成了人间地狱,无数身影倒下,呻吟声、枪声乱作一团。

突围途中,一位老乡不顾生命危险,将重伤的张力雄救下。

高台城一役后,张力雄身负重伤,但他的革命意志从未动摇,一心想重返红军大部队,重新投入到党的怀抱。伤势稍稳,他就迫不及待踏上寻找大部队的旅程。

他一路向东,沿祁连山而行,终于在倪家营子与大部队会合。见到总指挥徐向前后,他才得知,高台城守军已全军覆没,他因为被老乡救下才幸免于难。

张力雄无法忘记,高台城是一种刻入灵魂的疼痛,是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血泪。

高台城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余波却在他的心头荡漾,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烙印,那些战友的牺牲,化作了他前行的动力,也是他夜夜难以入睡的煎熬。



智取林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力雄回到延安接受学习与训练。

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延安抗大的政治教员和队长,然而革命者的血液让他无时无刻不想重返战场,将日寇驱逐出中国。

考虑到他在红军时期的出色表现,组织最终决定让他进入太行军区第七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与司令员皮定均并肩作战。

两个人很快成为默契的黄金搭档,在数年时间里,他们构建豫北抗日根据地,打了数十场胜仗,歼灭敌军无数,尤其是智取林县一役,可谓他们配合的代表作。

当时,临县驻扎着一个日军中队和三个伪军团,总兵力数千人。日军死死占据着林县县城,修筑了密不透风的工事,架起了层层炮楼碉堡。



他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八路军胆敢前来的部队血战到底。

对于缺少重武器的八路军,眼前这座城堡显得十分棘手。一场硬仗在即,但是无论怎么考量,直接攻击都意味着重大的伤亡。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力雄和皮定均坐在战帐中,脑海里策划一个大胆的计划,两位统帅都明白,仅靠强攻是不可能取胜的。

于是,一个反间计被巧妙地设计出来

他们派出特工逮住了一个伪军参谋,然后,就像演一场戏,故意让他听到一个“计划”:八路军将集结强大的部队,准备全力进攻林县。

但这仅仅是开始,在一个偏僻的小屋里,参谋被关押,四周的守卫故意放松了警惕,好似给他一个越狱的机会。

参谋很快抓住这个机会,逃出了小屋,并且急匆匆地找到日军的指挥部,将所“知道”的信息报告了上去。

日军上层,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报震惊,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他们果断地撤离了大部分兵力,只留下了少量的守备部队。

这一切,都在张力雄和皮定均的掌控之中。两位统帅感受到了胜利的气息,他们立刻下令,全军进攻。眼看着城堡中的敌人减少,八路军的勇士们如猛虎下山,快速攻占了整个县城。



随后,趁着日军大部分部队撤离的空当,八路军又展开了追击。日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逃跑的士兵四处奔逃,而八路军只是付出了微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张力雄和皮定均的反间计,出其不意,攻心为上,他们深谙用兵之道,善于诱敌深入,攻其不备。虽然敌众我寡,还是获得了战略性胜利。

高风亮节

新中国诞生,国家为表彰建功将领,授予他们军衔以示嘉奖。

张力雄,那位在战场上屡建战功的将领,红军时期的杰出团级干部,他的名字与众多英雄的名字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按照传统的思维,他的资历与经验完全可以被授予少将军衔。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只被授予了大校的军衔。



这结果,让许多人为张力雄打抱不平。毕竟与他同阶的将领,大多都已是少将,甚至他的老友皮定均,也已荣升中将。

但是张力雄,他的心情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那双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眼睛,依旧那么冷静与沉稳。

他深知,军衔只是一个称号,而他的心中,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安泰与人民的幸福。

他曾与记者淡淡地说:

“我不在乎肩上几颗星,我在乎的是为国家付出的每一滴汗水与血泪。对我来说,大校军衔也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想想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我还活着,还能为国家继续服务,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然而,国家不会遗忘它的英雄,人民也同样会铭记每一位为国家付出的将士。

1961年,国家授予他“少将”的军衔,这份深重如山的荣誉,是对他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流血流汗的最好回报。



他成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缔造者之一。

1998年的一个春天清晨,85岁的张力雄将军坐在窗边,细心地勾勒出一幅《我走过的红军长征路线略图》。

不久,一位富商开出天价,想要将这幅画作收为己有。张将军只是淡淡一笑,婉拒了他。

如今,这幅珍贵的画卷静静地躺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中,默默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退休之后,张力雄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他身着朴素的老式中山装,频繁出现在家乡的乡村小道,学校的讲台上。

他讲述着那些峥嵘岁月里的革命故事,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切期望。



2016年,这位老将军的心,仍旧炽热如初。

他决定捐献10万元给他的家乡福建上杭通贤乡障云村,他手中那个红色的信封,犹如他的心,热情而坚定。

随后的几年,无论是向上杭县通贤中学的捐款,还是2023年慷慨解囊的1236册图书和10万元奖学助学金,都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切希望。

他的女儿回忆,在年夜饭时,张将军总会握紧筷子,声音沙哑却坚定:

“孩子们,你们要记得,我们之所以能坐在这里,享受这一刻,是因为有太多烈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就这样,张力雄不仅是国家的骄傲,也是家中的英雄。

他的八个孩子,如同八道光芒,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熠熠生辉,他们秉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勇往直前,用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



张力雄将军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往往藏匿在那些默默坚持与不懈努力的日子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