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什么地方对职务的称呼最为看重,我想大家肯定会脱口而出:“军队!”
毫无疑问,在讲究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军队里,每一个称呼都承载着各种特殊的含义。
对于军人来说,这种在长期战斗当中形成的称呼是很难改变的,这既是对过往荣誉的认可,又是对责任的坚守。毕竟,无论时间如何流转,时代如何变化,历史都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开国少将丁盛,即便一场政治风波让他从高位跌落,令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军队。但是,他的老部下们依然记得他的功绩,依然记得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1994年,当离开军队17年的丁盛重游西南,老部下们在见到他时,依然激动地称呼他为“军长”。
这一声“军长”,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更是对英雄的敬意,对那一段峥嵘岁月的铭记。
那么,“军长”这声称呼对于丁盛来说到底有多么重要?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将为什么又会突然离开军队呢?
丁盛
丁盛出生于1913年,江西于都人。1930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工农红军。
在刚加入红军时,丁盛的职务是通信兵。当时的通信兵不像现在的通信兵,可以用高科技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对于装备落后的红军来说,电台是非常难得的奢侈品,一般只有师级以上才会配备。而对于师级以下的部队,红军只能靠通信兵人工传递消息,所以当时的通信兵是非常重要的兵种。
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由于战时情况瞬息万变,靠人工传递消息肯定是不够快的,因此只能通过旗帜指挥,红旗指到哪,部队就打到哪。而通信兵的主要任务就是扛旗,旗在人在,旗亡人亡!
在丁盛担任通信兵期间,他每次作战都能出色地完成扛旗的任务,获得了首长的一致认可。他也从团通信兵,一直做到了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班班长。
王稼祥对丁盛非常赏识,他不光亲自教丁盛读书写字,还把丁盛送到后方学校学习。在丁盛学成归来后,王稼祥更是写了一封信给彭德怀,希望可以让给他在彭德怀所率领的红三军团中任职。彭德怀在看到信后,觉得能让王稼祥亲自推荐的人肯定是个人才,于是将丁盛从班长直接越级提拔为了连指导员。
而丁盛也没有辜负王稼祥的赏识和彭德怀的信任,在长征之初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军团主要负责阻击任务。丁盛所率领的连队在战役中浴血奋战,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为红军主力能渡过湘江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稼祥
后来,在红军二战遵义的战役中,面对敌人重兵把守的遵义北大门——娄山关,丁盛身先士卒,迎着敌人的机枪子弹带头冲锋。即便腿部受伤,也死战不退,成功率部将敌人的防线撕开口子。之后,我军大部队一拥而上,胜利攻克娄山关。
此战过后,丁盛的英勇表现受到了广大指战员们的一致认可,大家都将其盛赞为“丁大胆”。
丁盛所部在娄山关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同样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特地询问彭德怀该连连长的名字。而彭德怀则表示连长的名字不记得,但是指导员就是王稼祥亲自推荐的丁盛,战士们都叫他“丁大胆”。
就这样,“丁大胆”被毛主席记在了心里。当红军胜利抵达陕北之后,丁盛又被从连指导越级提拔为了团政委。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陕北的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由于国民党对八路军的编制和职务有严格的限制,所有军官都普遍降了一级。丁盛也因此从团政治委员调任为了八路军120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后升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38年4月,120师雁北支队奉命攻打昌平,并在一个月后攻下昌平。然而,日寇在得知昌平失守后,举重兵向昌平杀来。鉴于敌众我寡,为了保存实力,上级命令雁北支队立刻撤退。
当时,三五八旅政治部正带着支队预备队及2连在城内发动群众。政治部主任伍晋南接到通知后,一时慌乱,带着预备队就撤了,竟然忘了通知2连。
伍晋南
丁盛在出城后,发现少了2连,当即就要带着部队回去救。可是伍主任坚决不同意,他表示现在日寇正向昌平收拢,去救只会白白送命。
丁盛听后,怒不可遏,当即说道:“你不去,我去!不用给我派部队,我一个人就行!”
说完,丁盛就单枪匹马赶赴了昌平。在抵达昌平城下后,他发现日寇只是堵住了四个城门,但还没有围城。丁盛四处找寻其他可以进城的入口,终于发现了一个用于排水的涵洞。
他从涵洞钻进了城,并迅速找到2连。当时2连指导员高克恭正带着部队在东门集结,准备强行冲出去。好在丁盛来得及时,他告诉高克恭敌人尚未围城,可以从城墙底下的涵洞撤离。
就这样,丁盛指挥2连指战员们分散到各个城墙下找涵洞,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转移。
当丁盛带着2连返回政治部时,伍主任看到一人未少的2连直呼不可思议,同时也对丁盛夸赞道:“丁大胆果然名不虚传!”
除了这次智勇双绝的救险,丁盛在抗日期间,还曾率部参加了黄土岭围歼战。在这次作战中,我军击毙了日本的著名将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他也是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
日本关于阿部规秀死亡的报道
在著名的百团大战期间,丁盛率部多次破坏日寇的运输线,令日寇苦不堪言。日寇因此也给丁盛取了一个新的绰号,叫作“守路钉”。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丁盛根据中央“挺进东北”的政策,奉命前往了东北。在解放战争期间,丁盛升任师长,基本参与了四野从北打到南的所有著名战役,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丁盛更是打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仗。
当时,四野部队为了追击白崇禧集团正向衡宝公路一带急行军,但是当得知白崇禧在衡宝公路集结了20万的重兵防御后。一向谨慎的林总立刻下令全体部队暂停行动,等二野的部队包抄到位后,再做决断。
然而,由于丁盛率领的135师电台出现了故障,没有收到军部的指示。当他收到消息时,135师已经孤军深入了160余里之多,深陷敌五个师的重围之中。
在得知自己的不利处境之后,丁盛毫不畏惧。他不光没有选择据守待援,反而主动出击,竟然以一个师的兵力追着敌人五个师狂揍。白崇禧集团的绝对主力第七军,素有“钢七军”之称,其军部竟然被135师的一个团直接干翻,其全军更是被135师拦腰斩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
白崇禧
林总在得到战报之后,非常高兴,立刻指挥四野部队对敌人进行了全面包围,最后将敌七军和四十八军全部歼灭。
此战过后,林总兴奋地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中心开花’!”
在解放全国之后,丁盛又历任副军长、军长,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部入朝作战。在金城战役中,丁盛率部一举击溃了李承晚号称“天下第一师”的南朝鲜军首都师,与其他部队一起歼敌5.3万人,为停战协定的最终签署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2年,丁盛率部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印军主力全歼,获得了决定战争胜利的瓦弄大捷。战后,西方媒体将此战比喻为“小刀切黄油”,意思是非常轻松。
纵观丁盛将军的军事生涯,可以说是战功显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是一场政治风波却在他晚年的时候突然降临。
1976年,在反革命集团倒台后,有人指控丁盛指控泄露军事机密。
虽然这只是部分人的片面之词,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但是丁盛依然在1977年时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丁盛为了恢复名誉,经历了多次的申诉,可是始终无济于事。1993年,丁盛被安置到广州军区,按照正师级干部离休。
1994年,离开了军队17年之久的丁盛将军应邀前往昆明参加了一次部队老干部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中,丁盛见到了许多曾经的老部下。他们在见到他后,依然像当年在部队时那样称呼他为“军长”。
听到这一声声“军长”,丁盛不禁热泪盈眶。这一称呼仿佛是最好的军功章,是对他那段峥嵘岁月最大的认可和表彰。
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他在临终前依然对自己的不公遭遇难以释怀,要求子女在他死后要继续为他申诉。
丁盛
纵观丁盛将军的一生,笔者对他的结局感到极其悲伤。如今已经是2025年,依然没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丁盛作为一位从17岁就跟随着党南征北战的将领,他的人生是由鲜血与汗水写就的革命史诗。从长征到对印自卫反击战,丁盛的名字几乎就是胜利的代名词,他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军人!
然而,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特别是对待英雄人物,命运总是对他们过于苛刻。尽管丁盛在世时多次试图为自己正名,但是他却只能带着遗憾离世。事到如今,也还未能解决。
丁盛的结局令人悲伤,老部下们对他的那一声声“军长”,更令人动容。这似乎是在为他的不公遭遇鸣不平,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又不愿放弃的抗争。
英雄应该被铭记,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如今,距离丁盛将军逝世已经过去了26年。笔者希望,丁盛将军的遗愿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