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基建狂飙停止的未来十年,咱们将迎来最烧钱的养老账单呢?

过去30年,中国基建以“基建狂魔”的姿态震惊了世界:高铁里程全球第一,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但如今,这些曾经拉动GDP的明星工程,正集体步入了中老年阶段,维护它们的成本正在成为压在地方财政头上的一座大山。

首先,咱们来看看基建的养老账单有多吓人。一是高速公路,真的是修得起养不起。全国525万公里的公路中,99.4%已经进入养护期,仅二级及以上的公路,就有超过50%的路段服役超过了10年,而设计寿命也就是20到30年。广东梅州一段高速公路去年塌了两次,地方财政根本填不上每年7500亿的养护缺口。更扎心的是,新能源车的普及让城市的税收锐减,收费公路条例的修订也迫在眉睫。

二是高铁,从“国家名片”已经变成了“资金售后”。2027年投入运营的高铁已经进入了5级大修周期,返厂维修的成本是新车价的30%到50%。目前,中国铁路后市场的维护投入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到3%,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高达20%。京沪铁路去年光是桥梁、隧道的维修就花了80亿,票价上涨成了必然选择。

三是老旧小区房子未老,零件先衰。全国超过2亿套商品房中,30%的房龄超过了20年。长沙自建房火灾、哈尔滨楼房开裂事件频发,暴露出了外墙脱落、电梯故障等隐患。每平方米维修基金的缺口高达50元,北京某老小区光换一个电梯就掏空了全楼维修基金。

四是铁路和水利,妥妥的隐形炸弹。全国16万公里的铁路中,60%的钢轨已经进入了老化期。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每年维护费用超过了百亿。更严峻的是,西南山区的一些隧道,因渗水问题,维修成本比新建还高。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账单,财政将如何是好呢?

一是这养护的钱从哪来?

成品油税已经日渐减少,因为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了50%。土地财政也杯水车薪,三四线城市卖地收入腰斩,无力补贴基建。通行费涨价已经顶天了,物流成本攀升,企业叫苦不迭。

二是这养老的钱往哪花?

5G基站、充电桩建设都还在争抢资金,医疗、教育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地方债超过了35万亿,利息都快还不起了。

三是养老账单有何破局之道?

有专家给出了4点建议:

一是建立基础设施养老金,向日本学习,每年从财政、使用者付费中提取5%到10%,也可把高速公路、地铁未来收益打包卖钱。苏州工业园已经试点融资了300亿。

二是用技术手段降本增效,比如给桥梁装传感器,提前预警裂缝;用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采用高科技的自修复混凝土、石墨系涂层,让设施延寿20年。

三是改革收费模式,比如差异化收费,京沪高铁周末涨价15%,非高峰时降价30%;也可捆绑销售,买景区门票送高速通行券,用旅游收入反哺基建。

四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区域差异化区别对待,中部可以用市场化手段盘活资产,上海把老厂房改造成文创园,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个亿,是个很好的办法;中西部可以收缩低效基建,集中维护主动脉,像贵州就已经暂停了部分山区高速公路的扩建,转而维护现有道路。

这些养老账单会给普通人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句话就是涨价,出行会更贵,物业费会上涨,公共服务会涨价。中国眼下的养老账单,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转型阵痛。从大干快上到精耕细作,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应对。未来的十年,既是财政持家的十年,也是技术创新的十年,更是治理能力升级改造的十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