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庆亲王永璘为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嘉庆皇帝的同母胞弟。清朝庆王府在北京和天津各一处。在北京的庆王府,位于西城区定章街西部路北。老庆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



道光三十年(1850)庆王永璘的后人奕助袭辅国将军。咸丰元年(1851)皇帝命奕助由老王府迁至定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庆王府当时是京城最华丽的王府之一。



而民国时位于天津的庆王府,其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典型。



首位庆亲王爱新觉罗·永璘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与嘉庆皇帝同为孝仪纯皇后所生。据《啸亭续录》记录:庆僖亲王永璘,长得敦厚结实,皮肤黝黑;读书不多,但喜欢音乐、游嬉,经常微服出游,出入于市井狭巷之中,因此高宗皇帝对这个儿子不大喜欢。



永璘病重期间,嘉庆帝亲临府上探望,并进封为亲王。不久永璘死去,永璘第三子袭郡王爵位,他交出了府中“亲王不应有之物”,如太平缸五十四件,铜路灯三十六对。这批“违制之物”制作得极为精致,其中铜路灯就比紫禁城内的路灯还要精致,足见庆亲王府的奢华。但是此处的这座庆王府在咸丰元年(1851),被咸丰皇帝赏给了恭亲王奕䜣后,便再次改名为恭亲王府了。而他的嗣孙,则不得不迁居到原大学士琦善的宅第。



现在北京的庆亲王府原为道光时大学士琦善故宅。光绪二十年(1894)奕劻晋封庆亲王后,改称“庆亲王府”。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到奕国时,又在府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处,建筑华丽精致。”“其中房屋分五个大院落,大小楼房约近千间。大门口是纯粹封建王朝的特殊形式,朱红大门。院内主房有九处,高大如宫殿,只是屋顶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该府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华丽的王府之一。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京城的王公府第大都遭到抢劫破坏。然而由于奕劻在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谈判中,极尽卑躬屈膝之事.使得庆亲王府受到了八国联军的保护,躲过了浩劫。

庆王府后园中原有一座大戏楼,分为上下二层,1310平方米,可容纳约400人,奕劻每逢生日或喜庆,均大摆宴席演戏三天。京剧演员谭鑫培、王瑶卿、陈德霖、杨小楼等都曾到府唱过戏。另外据载振之子溥铨称,载振五十大寿时,曾经邀请众多亲友在该戏楼设宴庆寿,并召来“贵胄班”在该戏楼唱京剧。后来,这座戏楼毁于火灾。



庆亲王奕劻死后,长子载振和他的两个弟弟分家分居,将府邸隔成三院,各辟大门出入。1923年,载振怕王府引人注意,招惹是非,把王府大门和门内外一应设施全部拆除,改成一般住户的小门;不久王府中院着了一场火,其弟又先后迁居天津。次年(1924年),载振也感到时局动荡,便在天津买了太监小德张盖的旧英租界39号大楼,当作“天津庆王府”,此后便在天津以“庆亲王”的身份住下来。

据爱新觉罗·溥铨的《我父庆亲王载振事略》记载,载振、载搏、载抡继承了奕劻的巨额遗产,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



在天津庆王府,载振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起床,男女仆人立即各执其事。洗漱后,就到佛堂烧香拜佛,然后吃早点,食毕,天气好则到花园内闲逛,玩赏鱼鸟花草。他曾养过龙睛鱼、金鱼、天鹅、野鸭、虎皮鹦哥等。后来他还养了几十种热带鱼,雇有专人喂养。此外,载振还喜欢京剧,尤其爱听尚小云、谭富英的戏,载振也会豪爽地送给这些京剧演员一些礼物,如玉器、牙雕,古玩等,有时也给钱。



1940年,载振将北京庆王府售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兄弟三人均分所得。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府被国民党接收,设教育部编审会和国民党空军北平地区司令部于此。现为北京卫戍区和北京军区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