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䜣在军机处待的一年多时间里,踏实工作、调度有方,不仅解了北京之围,还让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全军覆没,高兴得咸丰皇帝一再对弟弟进行表彰和奖励,也让本来由于继位之争变得僵硬的兄弟关系日渐融洽。就在这个时候,奕䜣却向哥哥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原来,奕䜣的母亲静皇贵妃是道光朝后期地位最高的妃嫔,由于咸丰帝奕詝的母亲皇后钮祜禄氏在奕詝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此后奕䜣的生母一直负责抚养和照顾奕詝。奕詝在即位后尊她为康慈皇贵太妃,对这位养母十分孝顺。

但是奕䜣母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按照清代惯例,一般皇后去世,先封地位高的妃嫔为皇贵妃,代理六宫事务,等到皇后丧满之后,就将皇贵妃册立为皇后。比如咸丰帝的生母钮祜禄氏就是这样,前一位皇后佟佳氏去世后,她先被封为皇贵妃,一年后立为皇后。但是,道光皇帝直到去世,也没有将静皇贵妃立为皇后,让静妃母子都觉得心有不甘。咸丰帝即位后,静妃觉得自己抚育了他十年,而咸丰的性格又一向仁孝之至,自己作为嗣皇帝的养母,被咸丰尊为皇太后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心中又一次充满了期待,但咸丰皇帝似乎毫无此意,让静妃母子不免失望。

咸丰五年,静太妃病重,作为亲儿子的奕䜣悲痛万分,他想让母亲的心愿得以实现,不带遗憾地离开人世。所以,当咸丰帝向奕䜣问起太妃的病情时,奕䜣当即下跪请求,说母亲病情已笃,获得一个封号才能瞑目。但咸丰皇帝只是不置可否地“哦哦”了两声,即转身离开。奕䜣就把这两声“哦哦”作为哥哥已经同意晋封母亲,当即跑到礼部传旨,让他们准备尊太妃为皇太后的一应礼仪,礼部也信以为真,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当咸丰帝得知奕䜣这一番操作后简直怒不可遏,这岂不是假传圣旨、欺君罔上!但是,他心里也明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拒绝尊封皇太后,就是自己的小气与不孝,因而只能顺水推舟,将静皇贵太妃尊封为康慈皇太后。9天以后,康慈皇太后不留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儿子奕䜣却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安葬了康慈皇太后之后,咸丰皇帝毫不犹豫地解除了奕䜣的一切职务,让他又变回了一名赋闲的王爷。本书中指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咸丰毫不犹豫地拿掉奕䜣,那就是太平天国北伐军已经覆没,北方军情缓解,飞鸟尽、良弓藏,这个时候的奕䜣对咸丰皇帝而言已经没什么用了。



不过,太平军并没有彻底被消灭,南方的起义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此时清朝除内忧之外,还有严重的外患。咸丰六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不顾群臣“皇帝坐镇京城”的请求,决定“巡幸木兰”,就是在国家和京城都危急的时刻,皇帝要去打猎,实际就是临阵脱逃了!出逃前,咸丰皇帝发布上谕,命奕䜣为钦差大臣,督办和局,然后就带着妻儿亲信,离开了北京城,在危急时刻将烂摊子留给了弟弟。而奕䜣也被时代再一次召唤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个时候的奕䜣,还不满三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本来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他就多次上奏,主张武力抵抗,绝不轻易言和。但是经过几年的战争,他越来越看清了局势,当时清朝与西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打是打不过的,只能通过和谈的方式尽量减少一点损失。而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给弟弟的指示也是,尽快促成和局,避免节外生枝。然而,之前并没有多少外交经验的奕䜣,对英法两国的手段和目的并不十分了解,在谈判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

1860年10月13日,奕䜣与留京的王公大臣不得不同意将京城的安定门向英法联军开放,这座历史上用于王师出征的城门,此时沦入列强之手,北京城一片混乱。随后英法联军又闯入西郊的圆明园进行抢掠,不知多少宝物被抢的抢、砸的砸,随后一把大火将圆明园这座从康熙朝开始前后五代皇帝,投资数亿两白银精心建构起来的“万园之园”烧得面目全非。而接下来奕䜣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更让清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和谈虽成,奕䜣却觉得无颜面对兄长和祖先,他主动向咸丰皇帝请罪,要求对自己进行严惩。一系列的挫败,给奕䜣上了赫然严厉的一课,让他深刻认识到清朝的落后与被动,决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寻求改变和自救。条约签订之后,他给咸丰帝上了长达四千言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样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在南北通商口岸分设大臣管理通商和洋务;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选拔青年人才学习外语等。随后奕訢又提出了“自强”的口号,要求八旗兵学习、制造和使用西式武器,“师夷长技以制夷”。奕䜣的作为,给传统中国注入了全新的因素,也让很多人感到备受鼓舞。但是,朝中的守旧派自然看不惯奕䜣的做法,因为他热衷于洋务,因此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鬼子六”,就是这位六王爷已经变成洋鬼子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