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元后正嫡继承皇位的皇子,清朝从康熙有立嫡子的心愿以来,到道光皇帝这里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可道光自己想再度实现这个愿望就难了,他的嫡福晋在他即位之前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继嫡福晋佟佳氏在他继位后被立为皇后,但只生了一个女儿,而且于道光十三年就去世了,直到第三位皇后钮祜禄氏才给他生了儿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不过生奕詝的时候,钮祜禄氏还是贵妃,奕詝两岁时继后佟佳氏才去世,再一年后,钮祜禄氏才被立为皇后,所以奕詝的这个嫡子身份与元后正嫡相差甚远,在父亲那里所受到的器重也无法与道光皇帝所受父亲嘉庆皇帝的器重相比。
道光皇帝虽然有9个儿子,但是皇次子和皇三子都幼年夭折,皇长子也在20多岁去世了,他又把皇五子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绵恺为嗣,剩下的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的年龄比较幼小,因此他在考虑储位人选的时候,主要是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之间选择。让道光帝纠结的是,老四奕詝老成持重,但才气不足;老六奕䜣聪慧过人,但性格毛躁,缺乏城府,让他这个当父亲的一时之间举棋不定。其时,道光皇帝举棋不定的,远非皇位继任人选的问题,他这一生很多事情包括大的政治举措都有举棋不定的特点。道光对两个孩子进行了几轮的考察,奕詝都设法胜出。相关的故事,比如藏拙示孝、藏拙示仁,正史、野史中都有记载,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书认为,两个孩子的胜负其实并不重要,让道光帝最终决定选择奕詝的,是奕詝的脾气秉性与他更加相通,就是父子两人都是犹犹豫豫的人。当然,对于聪明能干的皇六子奕䜣,道光皇帝也一直没有放下,最终将两个儿子都写入了秘密立储诏书之中。保存至今的道光皇帝的秘密立储诏书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行写着“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另一行写着“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一般的立储诏书只写立哪个儿子为皇太子,这是清代唯一的一份“一匣两谕”。看来,道光皇帝非常重视奕䜣,直到最后的时刻还是很纠结犹豫,把他写入诏书,大概是一方面体现自己对奕䜣的重视,抚慰儿子的心,另一方面希望奕䜣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哥哥,稳定大清基业。
但是,道光皇帝的这一做法,给奕詝带来很大的压力。清代前期,兄弟争夺储位的戏码不止一次上演过,年轻能干、精力充沛的弟弟,又被父亲用遗诏的方式赐予了最高的爵位,怎么能让奕詝不加以防嫌?因此,咸丰皇帝即位之后,首先遵照父亲的遗命封奕䜣为恭亲王,又赏赐他豪宅、别墅,给了弟弟很高的待遇,却并不让他过多地参与政事,就是希望他做一个赋闲的王爷,这样才能让皇帝觉得安全。只是,清朝此时的政治局势已经容不得奕䜣赋闲日久了。就在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的态势迅速蔓延大半中国。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逼近北京,整个清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恭亲王奕䜣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上了一道十分恳切的奏折,提出储备火药、整葺军械、安抚难民、加强京城的禁卫系统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让咸丰皇帝十分感动。在这个危急时刻,咸丰终于决定起用弟弟奕䜣,命令他办理京城巡防事宜,就是负责京城的安全,还让奕䜣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朝的权力核心机构,自雍正年间正式设立以来,就明确规定亲王不能入军机,以防止宗藩势力威胁到皇权。但这个时候的咸丰皇帝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他违背祖制,让奕䜣进入军机处,正应了那句“上阵还得亲兄弟”的老话,也让道光皇帝临终前希望他们兄弟同心的遗愿此时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