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

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离别

最使人执着的莫过于失去

佛陀以无上智慧揭示了

“爱别离苦”的真相

世间一切亲情爱恋

都如同旅途中偶然相遇的过客

因缘和合时相聚

缘分散尽时别离

终究没有永恒的相守

越是执着于占有,痛苦就越深重

唯有真正看透无常的本质

才能从占有欲的束缚中解脱

达到心灵真正的自在安宁

昔日,有一婆罗门生了个孩子,7岁时便因病而死。婆罗门伤心欲绝,决定去找阎罗王,把孩子的命要回来。

他到处打听如何才能前往阴间,一群婆罗门告诉他:“人活着的时候,通常见不到阎罗王。不过如果你执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里有一条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经人间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阎罗王将经过那座城,只要你守持斋戒,必定能如愿见到!”

后来,婆罗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阎罗王。他恳求阎罗王让他孩子重新活过来,阎罗王说:“你孩子正在东园玩耍,如果他愿意,你就可以带他回去。”婆罗门听闻欣喜至极,立刻直朝东园奔去。

结果婆罗门的孩子见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还呵斥道:“你这不明事理的愚痴老头,我只是暂时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称为你的孩子。现在我在这里已另有父母,你还是打消妄想,早点回去吧!”婆罗门满怀悲痛,怅然离去。

他回家后实在想不通,就去问佛陀整件事的缘由。

佛陀说:“你真的是愚迷无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处的旅人们般,不久便会离散”。

佛陀开示了爱别离苦的道理,婆罗门顿时心开意解,遂于佛陀座下出家,终证得阿罗汉果。

佛家有云: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正如故事中的婆罗门一般,丧子后的疯狂追寻,是人类面对"爱别离苦"最原始的挣扎。而佛陀以“如寄居旅人”比喻人世亲情,指出执着永恒才是痛苦的根源。

因而婆罗门最终放下“我的孩子”这一执念,接受无常,反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当然,"爱别离苦"的智慧不在于教人冷漠,而在于培养一种清醒的深情。证得阿罗汉果的婆罗门并未停止去爱,而是学会了不以占有定义爱。

这种境界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与其恐惧别离而不敢去爱,或执着永恒而痛苦不堪,不如在明知短暂中依然全情投入。就像欣赏樱花,正因其转瞬即逝,每一刻的绽放才弥足珍贵。当婆罗门放下"我的孩子"这一执念时,他获得的不是情感的荒漠,而是更广阔无碍的慈悲。

人生苦不苦?苦!就像苦瓜一样,它的根本的味道,它的特性就是苦的,这就是实相。苦,我们再怎么折腾它,它的本质不会变甜。所以我们首先要面对这个真相,接受这个事实,这就是“智慧”。

你说苦瓜是甜的,就是自己骗自己,就是“无明”,你认识到苦瓜它就是苦的,这就是“聪明”,接受这个“苦”的实相,这就是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