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中南部,石家庄市的最南端,有一座小县城,名为高邑县。高邑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高邑城南的“千秋台”登基称帝,这一历史事件为高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近现代史上,高邑县还出了一位开国中将,他叫韩振纪,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韩振纪将军的故事。

1905年,韩振纪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东林村一个旧礼教浓厚的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振纪从小就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但韩振纪没有受到封建家庭的礼教束缚,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比如说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上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浪潮席卷大江南北,顺应时代潮流的韩振纪果断弃笔从戎,考入保定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先后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韩振纪担任第26路军总指挥部参谋。

当时,蒋介石不断调集军队对红军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韩振纪所在的第26路军就被调到江西“围剿”红军,第26路军在与红军的先期交战中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对蒋介石“剿共”政策的不满,希望可以北上抗日,却被蒋介石拒绝。



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爆发,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投入到红军的怀抱,起义后,韩振纪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五军团第14军的侦察科长,韩振纪上过军校,是苏区少有的高级军事高材生,组织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将其安排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红军第2步兵学校担任教员和训练主任,在此期间,韩振纪参加了第四次和四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10月,韩振纪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被编入中央军委干部团,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协助团长陈赓担任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参加了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夺取天险腊子口等战斗,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振纪被编入八路军115师,担任686团政委,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1940年,中央军委指示,进入津浦铁路以东、淮河以北的皖东北地区的八路军和原在该地区的新四军部队以及地方武装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韩振纪任纵队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指挥三个支队挺进苏北,配合新四军取得黄桥大捷,最终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韩振纪被调到新四军担任军工部部长和第2师参谋长等职务,协助罗炳辉、谭震林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此期间,韩振纪多次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在一次战斗中,韩振纪的上衣被打穿几个孔,竟奇迹般地未负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奉中央指示,韩振纪率领四个干部团乘船开赴东北,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在此期间,韩振纪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部长兼政委,并在珲春创建了东北解放区第一个、也是北满最大的军工基地,领导制造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门后膛炮。

全国解放后,韩振纪调到调到重工业部担任机器局局长,于1953年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1955年5月,韩振纪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在这一年的授衔中,韩振纪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佩戴军衔最高的驻外武官。



1959年,奉调回国的韩振纪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首任部长,随后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务,然而在十年运动时期,韩振纪受到不公正待遇,先后被“疏散”到山东泰安和西安,于1975年3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