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俱舍)讲要》
从三贤位到见道的修行次第
华/岩/寺
华岩义工/居士正见班
2025年5月10日,华岩寺居士正见班在弘法楼一楼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讲要》,重庆佛学院能安法师讲授。信众居士百余人恭敬听闻。
《阿毗达摩俱舍论》(梵语:Abhidharmakośaśāstra),简称《俱舍论》,是古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梵语:Vasubandhu)所撰写的一部重要佛教论书,属于声闻乘阿毗达摩(论藏)体系。该论主要基于说一切有部的教义,旁纳其他部派佛教观点,对阿毗达摩的核心要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内容涵盖佛教的世界观、心识理论、业报因果等内容,兼容并蓄的同时对当时不同部派的见解进行了批判与分析。
能安法师首先讲解阿毗达摩体系的基础框架与三贤位解析。在基础框架中,法师讲到何为“阿毗达摩”以及阿毗达摩中的修行次第总纲。
“阿毗达摩”(Abhidhamma)意为“对法”“殊胜法”“论”等,是佛教重要的论藏体系,是对佛法义理极为精深、系统的阐释与分析。
法师简述了在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阿毗达摩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阿毗达摩中的修行次第总纲: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为便于理解,此处依唯识五位而论。究其实际,阿毗达摩中有单独的次第名相。)
从“入修二门”到“五停心观”,法师分析了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的对治障碍、方法与作用。
学习“阿毗达摩”可以系统地、完整的了解佛陀的教法,并以此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俱舍论》不仅在部派佛教中享有崇高地位,也是后世佛教各宗各派研究阿毗达摩的重要经典。唐朝玄奘大师曾翻译并撰写《俱舍论疏》,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影响中国佛教的唯识学派与天台宗等。此论对于佛教哲学、心理学及修行理论的研究极具价值,是佛学入门与进阶学习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