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的海风中,第二十届红岛蛤蜊节如约而至,万人赶海的欢腾场景与“Hi浪艺术节”的潮流碰撞,让这座因形似莲花而被称为“莲花岛”的渔乡焕发出新活力。

从“一挖一麻袋”的赶海野趣,到非遗市集、艺术共创的沉浸体验;从渔家灶台飘香的蛤蜊鲜味,到联动全域的文旅矩阵——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蛤蜊情结”,早已超越节庆本身,成为红岛街道以“小切口”撬动“大产业”的生动注脚。

撰文/施敏

审校/董晓凤

产城共生,“文旅红岛”乘风起势

红岛是胶州湾内的第一大岛,因形如莲花,故有“莲花岛”之称。这里有渔盐文化和孝亲文化的文脉根基,亦有未被雕琢的天然生态。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红岛的整体战略定位是:国际文娱体验岛、科创活力新质湾(未来产业策源地、文娱消费体验地、湾区微度假目的地),主导功能为集聚科技展示、文化创新、国际交往、历史文旅、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功能区。

这一战略定位,不仅与当下旅游业的新趋势深度契合,更彰显了红岛深植于渔盐文化的文旅底色。

蛤蜊是青岛这座滨海城市最鲜活的味觉符号之一,而由其延伸出的红岛蛤蜊节更是声名在外。依托得天独厚的蛤蜊资源,2004年,红岛蛤蜊节应运而生,成为红岛文旅的一张金名片,至今已延续20年。多年来,红岛蛤蜊节以“赶海、吃海、玩海、购海、知海”闻名遐迩,形成以“赶海”为主题,以休闲渔业、渔家民俗、娱乐为主线的旅游板块。近几年,红岛蛤蜊节向年轻化、多元化方向迈进,进一步深化和塑造了红岛文旅的体验性和多样性。



图片来源:红岛街道办事处官微

本届蛤蜊节在延续“挖蛤蜊”等经典项目的基础上,首次引入“Hi浪艺术节”概念,将提振消费与艺术展览、非遗体验、潮流市集、海洋文化深度结合,通过特色场景营造与艺术化表达,打造了五大主题活动日和系列演艺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与时尚活力的参与体验。据悉,五一假期,蛤蜊节共接待游客4.05万人,强力拉动文旅消费。

成色十足,

红岛旅游的“基因优势”在哪里?

千年渔盐文化积淀与持续创新的产业生态共同构筑起了红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但红岛文旅产业发展的文旅禀赋远未被完全丈量。

硬件条件方面,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游客的文旅体验提供了强力支撑。红岛区域集航空、铁路(含高铁)、地铁、公路、码头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延伸,将红岛接入全国文旅大动脉,30分钟便可直达市区和机场。

此外,基于区域宜居品质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教育合作等布局,也在持续完善。

红岛还有丰富的文旅项目。目前,红岛辖区有方特梦幻王国、青岛科技馆、韩家民俗村、红岛休闲渔村、青云宫、黄澜赶海园等6个旅游景点。方特梦幻王国丰富的主题项目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成为青岛亲子游的首选之地,年客流量突破110万人次;青岛科技馆将海洋科研转化为沉浸式探险,让游客深度参与科学探索,自开馆至今接待游客量超过130万人次……



图片来源:红岛街道办事处官微

以节庆为媒,进一步提亮了红岛的文旅成色。借势蛤蜊节,通过“文旅+演艺”“文旅+美食”,红岛旅游不断出圈。本届蛤蜊节被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30余家媒体、韩国又来妈妈等40余个自媒体报道共计130余篇,通过抖音、微博青岛热榜等大流量传播,相关图文话题全网阅读总量超1300万,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500万。

全域文旅,如何“破圈生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可以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

而实现“诗与远方”的现实承载离不开城市与产业空间。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红岛辖区已完成多个社区回迁安置,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的同时,释放了更多产业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民宿、酒店、商业街区、仿古建筑特色街区,多类型建筑载体可满足多业态文旅经营活动落地;文旅商业类地块、都市休闲农业地块、农文旅融合地块、特色农业地块,丰沛的土地载体能够满足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文旅场景。依托于闲置空地等文旅载体,红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底气更足。

与此同时,加强区域协同、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发展也是红岛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一环。例如,总投资14.2亿元的方特二期“熊出没”游乐园项目,其选址于红岛街道岙东路以东、经一路以南、聚贤桥路(规划)以西、华强路以北,毗邻青岛市科技馆,与周边乐园景区组成一站式文旅目的地,将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相互引流。



图片来源:红岛街道办事处官微

山海潮升,红岛有请。从千年渔盐文化的传承到产城空间的集约化焕新,红岛街道以“诗与远方”为笔,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描绘了“小蛤蜊撬动大产业”的序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