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撞人事件反转了。
央视新闻公布了现场监控的画面,我们这才发现,都误会老人了。
01
从画面来看,老人在路上正常行走。
她走着走着,接了一个电话,就站在了原地。
身后的女子继续向前行走,她并没有在意老人,在快到老人身边的时候,还左右张望。
正是这份大意,让她撞上了老人,老人摔倒后,她也第一时间扶了老人。
后来,老人送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创伤性骨折,属于十级伤残。
基于女子撞上对方,没有控制好安全距离,并且老人受伤不轻等事实,调解的时候,判女子赔偿对方7万块,方式是分期。
看了央视的报道,这个结果就说得通了。
在原来的报道中,是老人突然转身,导致她被撞倒,路人被要求赔偿损失。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老人摔倒,却要路人来承担问题。
让人不由联想到“扶不扶”事件,也对公正性产生质疑。
不少网友调侃,原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这么个解释,要这样可以的话,那就要带着家里的老人,去青岛创业了。
还有网友拍段子,走出家门的时候,手里带着一根尺子,看到前面有老人,得赶紧量出安全距离。
02
问题是,安全距离到底是多少?
网友们本着探索精神,纷纷跑去青岛中院的账号下询问,或许是被问得多了,账号把留言给关了。
就连青岛文旅也受到牵连,辛辛苦苦宣传当地美景,结果被这个事情一闹,努力算是白费。
好在央视发声,也算是给青岛文旅撑了腰,大家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去青岛旅游了。
而青岛中院也诚恳地道了歉,理由是法官描述事实不准确,给网友造成了误解。
不准确的地方有2点。
第一是性别有错,通报中说是男子王某,视频中却是一个女子。
第二是老人的状态,通报中说老人突然转身,视频中是老人站在那里没动,是路人撞上了她。
以视频为基础,我们发现老人没错,而要求路人赔偿,也是有理有据。
看了这件事,真是让人感慨。
法官的一个表述不当,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要说他道歉,一点都不亏,他的工作不严谨,给青岛人带来多大麻烦啊。
夏天正是旅游旺季,如果大家都不去旅游了,当地会有多大损失,无法估量。
03
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醒。
出门在外,一定要保持警惕,注意好周边的环境。
前面有人突然放慢速度,你也要及时规避,不管对方什么原因,你躲开总是对的。
尤其是老人,走路灵活性不如年轻人,摔倒更是会有严重后果,我们一定要学会礼让,情愿慢一点,也别去碰倒老年人。
事件之所以会引起大讨论,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个别老人的自私,让大家对老人这个群体产生害怕心理,任由发展,对老人很不友好。
因为老人本身就需要关爱,路上出了事情,也要得到及时的救助,要是大家都不敢帮忙,吃亏的还是老人。
站在这个角度,央视的发声,也是对公信力的支持。
当有一天,“扶不扶”不再是问题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