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心中的善良,激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场现实版的黑色荒诞剧,正撕扯着社会信任与道德的防线。青岛撞人事件的舆论风暴,不该成为国人素质蒙羞的注脚,而应成为我们反思法治与道德建设的契机。
近期,青岛某小区一起行人相撞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62岁的刘某边打电话边在人行道行走,突然转身与后方同向而行的王某相撞,造成刘某十级伤残。法院以王某“未保持安全距离”为由,判定其承担次要责任,需赔偿刘某7万元。这一判决瞬间点燃舆论场,“行人安全距离”这一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的概念,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在大众认知里,行人行走不同于机动车驾驶,难以精准衡量“安全距离”,不少人质疑判决的公正性,甚至担忧此例一开,将为“碰瓷”行为提供温床,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随着监控公布,事件迎来戏剧性反转。画面显示,刘某是缓慢转身接电话,而王某行走时分心,左右张望未注意前方,最终导致碰撞发生。法院随后承认此前表述不当,并修正责任认定。然而,这起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已难以轻易消除。
此次事件首当其冲的是司法公信力遭受重创。法院作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判决本应基于确凿事实和明确法律条文。但在本案中,法官在普法节目中对关键细节的错误表述,以及将无明确法律规定的“行人安全距离”引入判决,使公众对司法专业性和公正性产生强烈质疑。即便后续进行澄清道歉,信任裂痕一旦出现,修复之路漫长而艰难。这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的南京彭宇案,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不仅改变了当事人的命运,更引发全社会关于“扶不扶”的道德大讨论,严重冲击社会信任。青岛撞人事件再次警示司法机关,处理案件和普法宣传必须严谨精准,任何模糊或错误表述都可能动摇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损害司法权威。
从社会道德层面来看,此类事件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若“正常行走却要为他人突发行为担责”的错误认知广泛传播,必然会让人们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当正常行走都需提心吊胆,时刻担忧莫名的责任与赔偿,社会信任和互助精神将被严重削弱。长此以往,社会将陷入冷漠猜忌,人与人关系愈发疏离,和谐稳定的社会根基也将被动摇。这绝非我们期待的社会图景,我们不能让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与热情,因不合理的判决被消磨,更不能让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蒙尘。
青岛撞人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也暴露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脆弱。当法律判决与大众朴素的正义观相悖,人们心中对公平与信任的信念开始动摇。大家不禁发问:在这个社会,行为准则究竟何在?做好事、正常做事还能否得到公正对待?
我们必须遏制这类黑色荒诞剧的继续上演,不能让国人的善良与素质因不合理的判决被肆意践踏。在法治社会,法律应是公平正义的坚实守护者,而非混乱恐慌的制造者。司法机关作出判决时,务必慎之又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考量社会影响和公序良俗。每一份判决,不仅关乎当事人权益,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信任体系。
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信任与善良的滋养。重建这份信任,唤醒心底的善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司法机关要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媒体应发挥正确舆论引导作用,而每一位公民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在他人需要时勇敢伸出援手。愿我们在次面对他人困境时,不再冷漠怀疑,而是果断相助;愿我们行走在大街小巷时,无需担忧莫名的责任与索赔,能够安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期待类似青岛撞人事件的荒诞不再重现,愿我们的社会重拾信任与善良,回归温暖和谐的美好模样,让每个人都能在法治与道德的阳光下,自由安心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