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的苏联画家

今天的这一篇文章,介绍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作者系列中的第34位画家。

之前,笔者在上海收藏家归琪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共计介绍了33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作者。

笔者曾经说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文本,可以说是一个窗口,能够窥见俄罗斯的前世今生,对今天依然没有终结的俄乌冲突,也有发人深省的揭示作用。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更像是一道丈量的尺码,能够折射出产生出小说的苏联帝国的盛极而衰的变迁轨迹,能够活化出那片土地对小说的热捧到疏远再到二次回归背后的耐人寻味的秘辛密码。

之前的这个系列文章,笔者一般是介绍一下画家的简历,然后看看他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绘制的插图,顺便再“牵羊”一下画家的其它作品,便算是交代了结,但今天我们不妨多关注一下画家的生存路径,可以看出,苏联解体之后,给予一位艺术家带来的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量子纠缠”。

今天介绍的第34位画家创作了插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版本,仍由收藏家归琪先生提供。



应该说,归琪先生给本系列能够连续到今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助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归琪先生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各个版本的收藏,已经达到了相当丰厚的天花板级别。

因此,归琪先生对本系列的支持,也给了笔者继续将其进行到底的勇气与信心。



今天,我们展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版本,是1982年出版的图书。

版权页显示,图书出版单位是位于瑟克特夫卡尔的科米图书出版社。



查资料,瑟克特夫卡尔,1930年前称“乌斯季—瑟索利斯克”,系俄罗斯科米自治共和国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乌拉尔山脉西部。2007 年,科米图书出版社宣布破产并关闭。

版权页上的画家,我们可以看到俄文名字为:Н. И. Горбунов



笔者用这个名字,去搜索,又遇到了一无所有的尴尬。

但是,笔者发现有一位画家与版权页上标明的名字较为相似,这位画家名为: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Горбунов。

这两个人是不是一个人?

关键的破解点,就是看看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Горбунов的画作,是否与书中标明的绘者风格是否一致。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配图。



应该说,这一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封面的色彩非常靓眼,看起来也相当舒服,橙黄色的色块,营造出一种温暖人心的意境,为整个画面笼罩上了一种亲和的、温馨的、激发人珍藏的面纱。

其实仔细看一下画面上的造型,会有一丝小小的失望,因为画家在具体的战马与人物的营造上,并没有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逼真感,战马似乎有一点失真与走形,线条也有一点杂乱无章,而人物的造型更是空洞而破碎,没有刻画出人物应有的精神气度。

好在整个画面的色泽,遮掩了局部的线条的不足,整个画面总体来说还是感觉不错。

书中的插图,在量上并不多。

第一部,有一张卷首图与一张题图。

卷首图是保尔挥戈冲杀的场景。



题图则是保尔力救朱赫来的经典场面。



第二部,同样有一张卷首图与一张题图。

卷首图表现的是保尔与他的团队筑路的场景。



题图应该表现的是保尔参与对付暴动的场面。



从插图的技法来看,画家也喜欢用线条来表现画中的人与物,但是,我们注意一下,它与我们系列上一文中的画家同样的素描风格相比,本版画家更喜欢通过“网格”来表现它笔下的形象,而上一系列中的画家普切尔科则更喜欢用相连的线条来勾勒场景。



普切尔科的线条运用更显成熟而具功力

两位画家使用了同样的笔触手法,但是具体的细节呈现手段,则是完全不同的,体现出泾渭分明的迥异风格。正是这种不同,帮助我们可以分别出不同画家的画风。

那么,1982年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的画家究竟是谁呢?

笔者查找了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Горбунов创作的插图,发现他1975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所在的远东图书出版社出版的《红魔、绿色面包车》一书中的封面图,竟然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插图有着完全相似的造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



《红魔、绿色面包车》封面

我们看一下,这两幅插图相比,人物的造型与战马的动作基本相同,完全是自我克隆复制。只有同一位画家才能做到如此的相似与雷同,甚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是画家自我抄袭自己。

我们大体可以确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版权页中所列的画家:Н. И. Горбунов出现了误标,这位画家的真正的名字,就是创作了众多插图的画家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Горбунов,译成中文名字叫:尼古拉·帕夫洛维奇·戈尔布诺夫。



戈尔布诺夫

下面,我们用“戈尔布诺夫”称呼之。

查考戈尔布诺夫的插图作品,笔者发现有一个奇怪之处,就是他的插图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地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笔者目前未查到有一部配有他的插图作品的图书,是由位于莫斯科的出版社出版的。

因此,戈尔布诺夫是一个较为边缘的插图画家。

我们看看他的履历。

戈尔布诺夫1936年出生于谢尔多布斯克。

谢尔多布斯克是俄罗斯奔萨州西南部的一个城市,距奔萨111公里。为了看清作者的工作圈,笔者特地制作了一个地图,在图上,标注成“画家出生地”的地方,就是谢尔多布斯克。



戈尔布诺夫自幼酷爱绘画,总想将触动心弦的景象永远留在纸面上。中学毕业后,他被推荐到“纳杰日金斯基”国营农场团委担任秘书工作两年:负责设计青年宣传栏、组织文化活动,并经常为地区报纸撰稿。后在《列宁之路》报社任职期间,他撰写通讯、设计刊头、绘制肖像与风景画、创作农村生活速写,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他先后就读于奔萨萨维茨基美术学校,并通过函授方式完成莫斯科印刷学院学业。该学院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因而他转入谢尔多布斯克电灯厂担任美术设计师。

1968年毕业后,他远赴远东地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担任远东图书出版社高级美术编辑。



戈尔布诺夫

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气候寒冷,画家的一个儿子身体不适应,爱子心切的戈尔布诺夫申请调往靠近家乡近一点的地方,1974年,他调往彼尔姆。这一地方,笔者也在地图上作了标注。可以看出,离他的家乡还是距离遥遥,之后他一直在彼尔姆的出版社从事美术工作,直到辞世。

苏联解体后,休克疗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裂变,文化体系更是受到摧枯拉朽的横扫,画家也离开了出版社,接不到插图委托,只能靠变卖旧作维持生计,其中包括为数不多的风俗画。

尽管深陷抑郁,画家依然保持着温和友善的性情。他的朋友谈起他,说他“他向来不爱谈论自己,唯独说起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岁月时眼里会泛起光彩。正是这份对海洋的眷恋,让他的凡尔纳作品插图如此动人心魄……”



画家自画像

据画家的朋友回忆:“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不幸染上了俄罗斯知识分子中‘盛行’的痼疾,常常连续数日躲在画室里——家人自然竭力想‘治好’这位丈夫与父亲。而画室里通常只有土豆果腹。那些频繁造访的友人们,却鲜少记得带些三明治充饥,酒精就这样日复一日蚕食着他的健康!最终他未能活过六十岁……”

对一位画家来说,更为致命的打击,是他晚年视力急剧衰退,近乎失明,只能凭直觉作画。他的朋友透露:“有出版社抱怨他的草图线条杂乱,其实他根本看不清自己的画。”他的朋友会悄悄帮他修饰,比如在某本“里德的冒险小说”封面补画远处山脉缺失的天空。



里德小说的封面、插图皆出自画家之手

1996年,未满60岁的戈尔布诺夫因心脏病猝然离世。晚年的的他,竟然不得不忍受饥饿的折磨。

而戈尔布诺夫可能想象不到的更大的遗憾在于,是他逝世后,长子安德烈虽尽力收集散落作品,但彼尔姆图书出版社从未归还内页插图原稿——按惯例应在出版一年后返还作者。这些珍贵手稿至今下落不明,既未留存于移交至彼尔姆国家档案馆的出版社档案中,也未出现在收藏其部分封面设计及独立版画的彼尔姆艺术画廊。

戈尔布诺夫的插图作品,笔者感觉称不上是最好、最令人惊艳的美术作品,总体感觉还是用笔有一些粗糙,刻画人物也不够生动传神,甚至连人物的轮廓都没有处理好。不过,笔者感觉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图书的封面设计得色彩鲜艳,非常引人瞩目,这也许是画家意识到自己线条功力上的欠缺,转而用色彩来弥补不足。



可能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线条掌控能力稍欠火候,所以,他的插图作品,没有挤进莫斯科的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品中。不过,在他过世后,他的插图作品,依然被收进新版的图书中。



作为一个穿越苏联崩溃惊涛骇浪的画家,戈尔布诺夫在苏联解体之后,遭遇到了灭顶之灾,这也是少见的有文字记载因为饥寒交迫损伤了身体的画家。可以看出,一个倾倒的帝国带来的雪崩似的荡涤力量会给无辜的生命以致命的摧毁。



这或许就是我们面对戈尔布诺夫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禁不住涌上几分沉重与压抑的原因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