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没想到,第一次单独见面,这个丑丑的大男孩便冷不丁问她这个问题。
刚结束初恋的她只好如实相告:“没有啊”。
“那你看我怎么样?”男孩凑近脸,有着咄咄逼人的自信。李银河一脸尴尬,内心却对他刮目相看。
1977年,李银河从朋友那里读到一本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读完后,她惊叹道,作者似乎能一眼看穿她的心思。
她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叫王小波的人,心想一定要见见这个能写出如此诗意小说的人。
借着请教王小波父亲的机会,李银河终于见到了他。
然而,她却大失所望,王小波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跟自己想象中相差甚远。
但她没想到,王小波却对她一见倾心。
不久后,王小波去报社还书,两人单独相见。
“不好意思,书在来的路上搞丢了......”一上来,王小波就一脸尴尬道歉。
李银河心想:这人可真行。两人开始聊文学,越聊越投机。
“你有男朋友吗?”没想到,王小波冷不丁冒出一句话,此时的李银河结束初恋不久,她如实相告:“没有啊”。
“那你看我怎么样?”王小波凑近脑袋追问,他那炙热纯真、又有点无赖的模样,让李银河刮目相看。
为走出失恋痛苦,她走进了这段新感情。
然而,没多久,李银河写了分手信。她嫌王小波长得实在寒碜,毕竟自己的初恋那么英俊潇洒,有着挺直的鼻梁、棱角分明的脸......两人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王小波气急败坏地回了一封信:“你从这封信里,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结尾的一句话把李银河逗笑了:“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呀。”
李银河被他有趣的灵魂打动,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提过分手。
然而,李银河的父母却坚决反对这段感情。在当时看来,两人就像现实版的灰姑娘故事,只不过是反过来的:
李银河是大学毕业的报社记者,而王小波只是中学毕业的工人,在一个天是老太太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上班。
“经典的浪漫故事都是俩人天差地别,否则叫什么浪漫?”
王小波对两人的未来却自信满满。为了配得上这段爱情,第二年,他铆足了劲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终于用真心打动了李银河的父母,获得认可。
王小波虽然外表粗犷,内心却十分细腻温柔。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点点相思写在五线谱上,寄给恋人。
“你好啊,李银河。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他喜欢银河这个诗意的名字,仿佛漫天的繁星在天河闪烁。
“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每三两天就要找你说几句不想对别人说的话。”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我还是喜欢你。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李银河则在五线谱空白处回信,用音乐般的文字回应着这份真挚的感情。
“我甚至会嫉妒你小说中的女主角,以及那些被你迷恋过的女孩......”
一字一句间的真情流露,爱情在字里行间流淌。
后来这些书信被整理成册《爱你就像爱生命》。
1980年,相恋3年的两人步入婚婚殿堂,一开始,他们就决定丁克。
这可把小波的母亲急坏了,日子过得马马虎虎,孩子孩子不要,“难道你们在一起吃精神吗?”
她不知道,这对灵魂伴侣一直追求的都是高贵的精神世界。
1982年,新婚燕尔之际,30岁的李银河辞别丈夫远赴美国,去匹兹堡大学攻读社会学。两年后,王小波前往陪读。
在国外,两人日子过得非常清贫,只靠李银河几百元的奖学金维持生计,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们省吃俭用下一笔钱,一起游遍了欧洲和美国,在生命中留下彼此结伴旅行的美好瞬间。
王小波的大哥曾对弟弟的前程担忧,他对李银河说:“小波靠写小说没法维生啊。”
“他必须写小说,若荒废这份文学才华,那就太可惜了。生计所需的那点物质太容易满足,实在不行,我一个人工作也够了。”李银河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王小波就职于人民大学,李银河潜心同性恋研究,夫妻琴瑟和鸣。
“如果人总是瞻前顾后,就永远不可能做成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991年,王小波决定辞去讲师工作,安心写作,却遭到父母的反对。李银河坚决地站到了丈夫身后,默默支持他。
“你好好写,将来诺贝尔文学奖是你的。”
“如果没成功怎么办?”
“那也没事啊。有我们的快乐生活,也够了。”
她成为丈夫的坚强后盾,让他放心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这才有了后来的王小波。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李银河一直研究的是同性恋社会学话题。小波也常帮着妻子采整理采访素材。
后来,他还以此资料写了一个同性恋题材的《东宫西宫》。这部电影剧本在1997年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好的婚姻关系,就如他们一般,志同道合,彼此扶持,彼此成就。
然而这对神仙眷侣的幸福日子却在1997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王小波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年仅45岁。正在英国出差的李银河得知后,悲痛欲绝,连夜飞回国内。
在丈夫生命的最后时刻,没能陪在身边,这令她遗憾终身。
生前没有多少名气的王小波,死后大火。
他因作品中深刻的荒诞性、诙谐幽默又充满哲理,受到许多人追捧,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
曾因尺度太大被拒稿的《黄金时代》,成了大学生最爱读物之一。
这背后离不开李银河的付出,是她专心整理王小波的著作和遗稿,不遗余地地宣传。
然而,引人争议的是,在王小波离世3个月后,一个叫王大侠的人走进了李银河的生命。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个小李银河12岁的人是位有着女性身体、男性心理的跨性别者。
但灵魂契合的两人冲破舆论压力生活在一起,收养了一个孩子,如今两人已相依相伴20多年。
“如果小波还活着,那么根本不会有后面那档子事儿”,李银河曾这样说。
“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他的爱都只给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得到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带给我的这份至死不渝的爱,这是对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这份灵魂之爱,早已贯穿她整个人生。
40年后,她隔空给王小波写信,”小波,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
真正的爱情从不消亡,它只是换种方式生长。
就像小波小说里写的: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