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人生的终极命题。

世界文学史上,无数作家为此写下佳作,探寻人生的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中,有三只动物格外打动人心。

一只是余华笔下的牛。

它老迈,衰颓,被命运的苦难一重重碾压,毫无翻身之力,依然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一只是马尔克斯笔下的鸡。

它被养在穷人的家里,连吃饱都无法保证。但只要前方还有比赛,它就时刻准备去参加。

第三只是王小波笔下的猪。

它生在猪圈之中,已经被安排好角色,却不愿认命,宁可逃出去做一只食不果腹的野猪。

三种动物,三种活法。

当你读懂了它们,也就真正懂得了活着的意义。



1

余华的牛:

活着,是生命赋予的责任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地主家庭的少爷。

他从出生起享受着锦衣玉食,长大后又流连于青楼和赌坊。

福贵每日纵情声色,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未来将沦落到与牛相伴终老。

直到这一天,他一夜豪赌,不知不觉就输光了全部家产。

父亲被他的荒唐行径活活气死,一家人被迫搬到破茅屋,靠挖野菜糊口。

从云端跌下泥泞,福贵才懂得了生活的沉重。

他低声下气租了五亩地,学着辛苦耕种,每天从早忙到晚,才总算养活了家人。

可天有不测风云,母亲得了重病。

福贵去城里请大夫,又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等他好不容易回到家,才知道母亲早就死去,女儿也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

好在一家人又能团聚,福贵也安下心踏实过日子。

可没过几年,懂事能干的儿子在一场献血中,被抽干血当场惨死。

女儿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嫁了个体贴的丈夫,才过了几天舒心日子,又难产而死,只留下襁褓中的婴儿。

妻子原本就缠绵病榻多年,受不了重重打击,也撒手人寰。

女婿、外孙也在不久后,因意外先后身亡。

本该子孙绕膝的年龄,却只剩下孑然一身。

此时的福贵,已经苦得连叹息都发不出来了。

可生命没到尽头,日子就要继续。

这一天福贵终于攒够钱,打算买头牛,来帮助老迈的自己耕地。

却没料到,他刚到集市,就碰见一头正在流泪的老牛。

原来这头牛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的活。

如今它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肉。

看着老牛的眼泪,福贵不由联想起自己的人生,一样曾经奋力挣扎,一样落得晚景凄凉。

他不顾旁人劝阻,倾其所有买下了老牛。

此后的日子,一人一牛彼此作伴,慢悠悠地耕地,慢悠悠地生活。

每一天都很是辛苦,可每一天他们都在认认真真地活着。

《活着》的序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幸福与苦难,只是途中必经的风景;团聚与别离,也不过是岁月自带的刻痕。

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与其悲伤和后悔,不如坦坦荡荡允许一切发生。

未来的一切还没发生,与其担忧和畏惧,不如放松心情过好现在。

作家李晓毅说,人生的每个瞬间都值得你全力经营,用心体味。

只要我们曾认认真真活过,就是好好履行了生命交付的责任。



2

马尔克斯的鸡:

给自己希望,然后熬过一切绝望

鸡的意象,取自马尔克斯最喜欢的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勇敢而正直的军人。

他年轻时为保卫共和国而战,二十岁时就因战功被封为上校。

他曾经独自押送大批钱款上交,没有一丝一毫的截留。

在他和战友们的英勇奋战下,战争取得了胜利。

上校高兴地退役回家,娶妻生子,却悲哀地发现,这场胜利没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

他生活的小镇一直贫穷落后,让所有人绝望。

上校作为退役军人,按规定应该享受退伍金。

他认认真真向上面递交了申请,每周都满怀期待地去邮局,却从没收到一次“申请通过”的回信。

几十年过去了,上校的许多战友都在等待回信的过程中死去了。

负责此事的官员也换了一茬又一茬,退伍金的事情已经越来越渺茫。

上校还在苦苦等待。

可随着岁月流逝,他和妻子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日子也愈发艰难。

小镇也越来越暗潮汹涌,表面平静下,不满于现状的人们在暗地里散播传单。

七十多岁时,上校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儿子在斗鸡场上散发秘密传单,被警察乱枪打死。

上校无力改变悲剧,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喂养儿子留下的斗鸡,然后完成儿子想参加的斗鸡比赛。

可此时距离比赛还有好几个月,他家日子原本就过得捉襟见肘,常常断顿。

为了给斗鸡买饲料,也为了给自己夫妻糊口,上校不得不想办法变卖家里仅剩的器物。

然而这些东西都很旧了,在镇上根本卖不出去。

绝望之下,妻子提出要把斗鸡卖掉。

镇上的奸商也趁机提出,可以收购斗鸡。

一边是连自己都养活不起的不堪现实,一边是拿到钱就能马上改善生活的诱惑。

上校犹豫了,他甚至一度接受了奸商的定金。

镇上的小伙子们,却不同意上校放弃儿子的遗念。

他们自发众筹送来玉米,这些玉米不但足够鸡吃,还有余量留给上校和妻子。

他们还主动把鸡带到斗鸡场上参加训练。

看着这只鸡从一开始两腿微微发抖,到一次次击退对手,站得稳如泰山。

听着训练场上,传来小镇人久违的欢笑,上校最终做出了决定。

他要把鸡留下,一直养到参加比赛。

故事的结尾,是妻子绝望地提出质疑:“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

上校的思路,是前所未有的清晰。他铿锵有力地回答:“吃屎!”

多么荒诞的结局。

但笑出泪的文字下,又何尝不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智慧。

人这一生,总会有问题层出不穷,总会有苦难超出预计。

也许是为了升职加薪疯狂内卷,刚看到点事业的起色,却被AI取代了岗位。

也许是人到中年,背负房贷车贷已经苦不堪言,父母衰老的速度又超出预计。

苦难已经无法更改,前方看去全是黑暗。

可在你感到绝望的时候,不妨也像书中的上校那般,给自己找一只“斗鸡”。

它可以是期待了很久的小愿望,也可以是犹豫了很久的新尝试,或者是坚持了很久的执念。

哪怕这欢喜十分微小,哪怕距离成功还渺茫。

可人只要有了方向,就有力量和勇气熬过一切绝望。



3

王小波的猪:

人生最高级的意义,是好好做自己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最著名的杂文。

文章的取材,是他知青时期下乡插队养猪的经历。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人人都要在划定的框框里规行矩步。

猪也被强行分成了种猪、肉猪、母猪,被驱赶着完成各自的职责,即使百般不愿,也无力反抗。

然而有一头黑猪是例外。

它被安排成肉猪,却拒绝长肉,总是保持一副精瘦的体态。

这带给它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在闲暇时一跃而上房顶,躺在干爽的高处懒洋洋晒太阳。

它也可以在兴致来时,矫健地跳出拥挤肮脏的集体猪圈,跑进村寨勾搭村民家养的母猪。

村民们骂它不正经,领导们对它深恶痛绝。

王小波却很是欣赏它的特立独行,还尊称它为“猪兄”.

然而这一天,这头黑猪捅了个大娄子。

当时的村民被组织在一起,以汽笛为信号,一起下地干活,一齐收工回家。

这只猪不知怎么学会模仿汽笛声,总在收工的一个半小时前大声模仿。

村民们巴不得少干活,早点闻笛收工。

领导们怒不可遏,他们专门开了个会,决定要捕杀这头猪。

几十个人将黑猪团团围住,前有手枪阻截,后有火枪压阵。

生死危机面前,黑猪却全然不惧。

它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上,绝不偏移。

持枪双方都害怕自己开枪误伤对面,只能放弃火力压制,纯靠人力堵截。

黑猪从容地兜着圈子,几圈下来居然找到一个缺口,便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很久以后,王小波在野地里又遇见这头黑猪。

此时它已经长出了獠牙,这意味着它彻底摆脱了被圈禁和被摆布的命运。

这是一段属于猪的传奇,可也映射了多少人的渴望。

生在世间,人人都被社会赋予了角色,人人被绑缚着无尽的枷锁。

既有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也有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还有莫名风行的各种潮流,以及隐形却顽固的社会时钟。

人人被社会裹挟着一路前行,满心不甘又无处可逃,只能在无休止的精神内耗里苦苦挣扎。

却忘记了作为有尊严的智慧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原本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活着的义务。

如果活着总是被规矩束缚,那不妨做一头特立独行的猪。

不盲从他人,不屈从世界,不委屈自己,不放弃追求。

耐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定走向真正渴望的方向。

王小波说:“我们没办法决定怎么生怎么死,却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把每一天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就是人生最快意的活法。

周国平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即使因生存的压力委曲求全,也不要忘记出发的初心。

即使在世俗的牵制下被迫和光同尘,也千万不能磨灭了本性

活着,是一件沉重而严肃的事情。

它意味着人需要在苦难中忍耐,在绝望中等待,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然后坚守自我。

但只要你把每一天都用来成全自己,只要你勇敢地为自己活过,人生便从此有了意义。

点个赞吧,往后余生,请大胆为自己而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