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岁两岁是心肝,三岁四岁有点烦,五岁六岁老捣蛋,七岁八岁狗都嫌。”

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到了狗都嫌的年龄,父母很难做到不生气。

孩子今天把家里的墙涂花,明天把家里的小狗拎起来直接甩,做作业也不专心。



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父母能不生气吗?

应该说很难……但作为家长还是要少生气

你问为什么?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原因了。

“莫生气”气坏身体无人替

生气会影响身体健康。

这算是要少跟孩子生气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了吧。

相信大家也都认可这一点。

我们需要更深入了解一下,生气到底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认识得越深刻,我们才更有可能在生气前,及时踩刹车。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曾做过一项观察“不同情绪下血管的变化”的研究:

他们招募了280名健康的成年人,这些志愿者平均年龄在26岁,不抽烟、也不服药,更没有什么情绪障碍。



接着,这些人被随机分成四组:生气组、焦虑组、悲伤组以及中性情绪组。

其中,中性情绪组主要目的是作为对照。再接着,研究人员就开始根据志愿者所分配到的小组,刺激他们的情绪

比如:被分配到生气组的,就让他们思考和谈论让人气愤的经历。

同理,被分配到焦虑组的,则让他们思考和谈论让人焦虑的经历。

当志愿者的情绪成功被激活后,研究人员就开始检测志愿者的血管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与中性情绪相比,悲伤和焦虑还好,唯独生气会很影响血管健康;

可以说生气8分钟,会在接下来40分钟的时间里,持续损伤血管。

另外,负责这项研究的Shimbo 博士说:“生气对血管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

看到这项研究结果的你,是不是也认为从现在开始,需要少跟孩子生气了。

父母经常跟孩子生气,给孩子带来的不好影响

父母如果经常跟孩子生气,其实对孩子的身心灵影响都非常大。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阳光,既勇敢又开朗。

既然有这样的期望,就更要少跟孩子生气了。

孩子小的时候,正是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6岁以前,父母经常对孩子生气,会让孩子形成消极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然而,一旦孩子形成了这些消极人格,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为了让孩子塑造出更健康的人格,父母要少跟孩子生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父母要少跟孩子生气,并没有说完全不跟孩子生气。

父母少跟孩子生气,不代表不生气

文章开头也提到过,孩子到了狗都嫌弃的年龄,父母很难做到不生气,只是说要少生气。

其实,少生气比起不生气还是有好处。

首先,父母在面对孩子调皮捣蛋时,如果完全不生气,这是在压制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容易积郁成疾。

糟糕的情绪就像水管里的淤泥。如果淤泥越积越多,最终只能导致水管堵塞。

同样的,如果糟糕的情绪在身体里越积越多,最终只能损坏身体

另外,情绪总是需要得到宣泄、得到释放。



所以,当孩子调皮捣蛋时,惹父母其中一方生气,但是生气的爸爸或者妈妈在孩子面前,选择压制住情绪,不生气;

那么很可能,他(她)会把情绪释放给自己的另一半,甚至外人。

不管是把这种情绪释放给谁,都不是明智之举。

孩子惹你生气,你不想对着孩子生气,转而把情绪释放给自己的另一半,这对另一半来说,着实有些委屈,还会影响俩人感情。

至于说把情绪释放给外人,那就更说不过去了。

所以,在遇到孩子惹自己生气时,不要压制自己的情绪,更不要把情绪转移给他人。

应该,适当地对孩子释放自己生气的情绪。

这样做,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也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底线在哪的一种方式。

在孩子因为调皮捣蛋,犯了一些原则性错误时,父母非常有必要生气。



比如:孩子拿别人东西、孩子欺负别的小伙伴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父母生气就是在告诉孩子:“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你不能再犯。”

由此可见,父母不能经常跟孩子生气,这不仅会影响自己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也不能对孩子完全不生气,而是要少生气,在孩子犯原则性错误时生气。

-The End - 作者-而这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