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打台球,前几天熬夜看了斯诺克世锦赛的决赛。

很荣幸见证了赵心童夺得世锦赛冠军,是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



这冠军含金量之高,以至于丁俊晖发文祝贺。



激动之余,我忍不住扒了一下赵心童的家庭背景,真心觉得这荣誉有一半要归功于他父母。

赵父是高知家长,自己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却没有要求孩子也走这条路。

八岁时,赵心童喜欢上台球,父母让他尽情玩。

到十二岁的时候,赵心童向父母表达 “我要退学,专心打台球” 的想法时,父母没有立刻严词拒绝,而是耐心询问他的想法。

他们让赵心童参加各种比赛,发现孩子的确是这一块料。

有一次,父母和他讨论大学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赵心童坚定地回答:“还是想打台球。”

父母就在想:如果他以后打,那不如现在去打。

他们开始重新规划房间布局,打造斯诺克球房,重金聘请专业教练,让他接受更为系统、专业的指导。

最终,父母把赵心童一路托举到世锦赛冠军的位置。

说实话,赵心童家庭的格局和眼界,让我很是惭愧。

孩子如果跟我闹着说要以跳街舞为生,我一定会觉得他胡闹。

他可以喜欢篮球,但若沉迷于篮球耽误了学习,我非得教训他一顿。

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愁的是孩子数学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都不会,忧的是语文作文写的啥玩意。

反正,分数成绩才是重中之重,高于一切的兴趣爱好。

可这样真的对吗?

我重新审视起我这个看着不成器的孩子。

他成绩虽然不行,但社交天赋拉满,无论男女都能打成一片。

调皮的他,静不下心做试卷,却可以一下午自己窝在书房里琢磨各种机械模型。

细细一想,这些何尝不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李玫瑾教授也说过:让孩子认识自身特长,以独特性立于世,而不是使劲超过谁。

如果孩子的天赋不在学习上,卷来卷去注定一场空。

我们不如看见孩子的热爱,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01

可能会有人反驳我的观点,觉得赵心童家庭底子厚,足够可以托底。

但我跟大家再说一个人。

很多人不知道樊振东的故事。

樊家早年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为了樊振东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一咬牙让儿子在广东读书。

后来阴差阳错下,樊振东接触到了乒乓球,从此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他训练时都很投入,练一个星期就有别人练三四个月的效果。

到了樊振东9岁那年,他就被广州市体校选中。

父母后来看到他的天赋,转而专心供儿子学乒乓球。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樊振东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一面旗帜,每年都有丰厚的奖金、广告收入。

试想一下,如果让樊振东按部就班地走传统教育路线,必然是卷不过有丰厚教育资源的广东学生。

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说:“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但对孩子来说,兴趣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对于一些人来说,学习未必是抵达罗马的大道。

那些你不以为然的爱好,视之为玩物丧志的兴趣,可能才是他们改命的契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

我们与其甩着鞭子,让孩子在狭窄的教育赛道上气喘吁吁,不如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大舞台上绽放。



02

我很认同叶圣陶的一个观点:教育应该是农业不是工业。

若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最后所有孩子都长成一个样。

我们要拥有农夫思维,养孩子就像培育种子,需要家长按时施肥浇水,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让他按自己的节奏成长,长成他本应该成为的样子。

央视新闻曾点赞过小女孩冯睿。

从幼儿园开始,冯睿就喜欢在厨房看大人做菜。

大约是在二年级时,她开始学烘焙,一学就坚持了好几年,经常能在厨房待上一整天。

如今的她,已经掌握了几十种糕点的做法,包括蛋糕、桃花酥、蛋黄酥、曲奇、月饼、牛角包……



有一次学校老师询问同学们,未来想要做什么职业。

冯睿认真地说,自己以后想学烘焙专业,开一家烘焙店,做出种类更加丰富的糕点。

妈妈十分支持女儿的理想:“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坚持热爱是美好的事,希望她拥有多彩的人生。”

上得了清华、北大,固然是教育的成功。

但循着孩子的天性,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更是为人父母真正的智慧。

之前有一个新闻让我印象深刻。

辽宁一个读初三的14岁男孩,一提起他的成绩父母就发愁。

每次让写作业,他就睡觉。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像催眠药。

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于是,父亲带着他来到闷热的厂里干活,想以此激励他努力读书。

可没想到孩子在厂里干活得心应手,复杂的仪器一教就会,厂里的活样样精通。

看着儿子熟练调试各种仪器,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妈妈突然就释怀了:

“虽说读书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但孩子不是那块料,强求也没有办法。孩子有一技傍身,将来应该也不会差哪儿去。”

分数只能展现孩子的某一面,并不能代表他的每一面。

命运会给每一只鸟儿都准备一根树枝。

每一个父母所要做的,寻到那枝孩子可以栖息、可以起飞的树枝。

03

看完赵心童的家庭教育,我这两天其实都在反思自己。

多数父母,包括我一样,对于孩子都是抱着“如我所愿”的期待。

期待孩子成绩名列前茅,期待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学校。

但我们不如换成“如你所是”的祝福,你就会发现:

喜欢拆装家电的孩子,有着工程师的思维密码;

爱看小说、漫画的孩子,脑海里正装着一个关于创作的宇宙。

这些我们平时忽视的特质,很有可能在孩子长大后,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这段时间,deepseek为人所惊叹,创始人梁文峰也引人瞩目。

在小时候,父亲对他采取欣赏式教育,即使他淘气犯错误,父亲也耐心地支持他。

梁文峰从小对机械感兴趣,尤其痴迷于数学建模。

手边复杂的机械比较少,他就把村支书家坏掉的电风扇,或是邻居废弃的拖拉机发动机,都当作宝贝,都拆开看看。

有一年夏天,10岁左右的梁文峰,把家里报废收音机拿出来,蹲在村口老榕树下拆解,那时候,收音机属于贵重物品。

当天色渐晚,父亲梁永平提灯找到他时,看到满头大汗的儿子正认真地用竹签在泥地上画电路图,嘴里还念叨着线圈匝数和电磁干扰的关系。

父亲心疼又无奈,但是没打扰他,而是转身回家给他找了一把螺丝刀,并鼓励他拆完记得装回去。

也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氛围,让梁文峰从小就养成钻研精神。

大学时,他常常泡在实验室,还自费买零件组装设备。

毕业后,梁文峰就开始探索自动量化交易,摸索人工智能。

漫画家蔡志忠说过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

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开始,

如果发现教育孩子很难很累,孩子也没有变得更好更优秀,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使错劲儿了。

学会保护好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特质,孩子才能因热爱发光发热。



上学的时候,大家学过“瓦拉赫效应”吗?

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读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被父母送去学油画,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机缘巧合下,瓦拉赫接触到了化学,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并且在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每个人智力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只要找到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有时,孩子不是差,不是笨,只是我们大人还没发现他身上闪光的品质。

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广阔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