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南陵5月10日电(记者汪瑞华)5月10日,南陵县青铜文化保护利用暨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工程前期考古调查专家咨询会如期启动。

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学者,以及陕西、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级考古研究机构和博物院的资深专家前来参加。


塌里牧矿冶遗址。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活动的举办,旨在共同推进南陵古矿冶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发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重启青铜考古密码,触摸南陵古铜文脉。

作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陵县境内大工山铜矿冶遗址,与凤凰山铜矿遗址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矿开采矿井。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据介绍,大工山铜矿冶遗址系西周至唐宋时期进行采矿、冶铜生产的遗存,已发现的古矿冶遗址有30余处。其中,核心区域江木冲冶炼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塌里牧采冶遗址,面积约22万平方米。

据考古发掘,最大古冶炼场面积达1.5平方千米,核心区保护范围内古炼渣堆积层达8米以上,少数区域甚至超过13米,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铜矿遗址发现的炼渣。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其中,江木冲冶炼遗址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主要发现了和炼铜有关的遗迹,出土了炼渣、铜锭、石球、平衡石等。其中冶炼炉有呈椭圆形,也有呈圆角方形。

和江木冲冶炼遗址不同,塌里牧采冶遗址特点是山上采矿山下冶炼。时至今日,在工山镇大工村,依旧能够清晰看到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炼渣垒砌起来的农家院墙,高1米有余,长约百米。


铜矿遗址古炼渣堆积层。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一直以来,南陵县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大工山铜矿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不仅成功申报入选省考古遗址公园,还与安徽大学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共建大工山实践教育基地。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认为,如果说前期聚焦南陵县铜矿遗址价值的挖掘,那么接下来的重点,就要聚焦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当务之急。”方辉提倡,要多学科交叉结合,包括考古、冶金,甚至微量元素勘测等,这样拿出来的考古成果才更具说服力。

另介绍,大工山铜矿遗址的发现,被专家誉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中国古代冶金史,为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研究中国古代采矿冶金技术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