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势恢宏的土木工程

到观象授时的“国家工程”
从神秘未解的朱书文字

到井然有序的礼制体系


位于晋南黄土地上的

陶寺遗址
犹如一处尘封的时光印记
映照着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版图


▲陶寺古观象台复原。图片由高江涛提供

40余年考古

揭秘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的城址

自1978年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联合山西考古力量
历经40余年发掘
初步揭示陶寺遗址是

“我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的城址

研究表明
距今约4300至3900年
以陶寺文明为代表的中原地区
在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

迅速崛起
中华文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内外两城

中国最早“宫城-郭城”制度

考古发现

1958年

陶寺遗址首次被发现

1978年正式发掘

2002年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遗址总面积超400万平方米
都城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
内含13万平方米宫城

6500平方米宫殿基址

城郭之制

陶寺古城分为内城、外城

功能分区明确
城墙、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

仓储区、平民区

成为我国目前发现的

明确带有围垣的最早宫城

宫城由比大城更厚的城墙环绕
城门防御严密,史前罕见

宫城内宫殿建筑基址规模宏大
其中一处宫殿建筑

仅柱网结构就有540平方米

证明我国古代

都城规划理念已具雏形

国宝重器

见证文明兴起

古观象台:中华节气之源

古观象台位于遗址东南部

总面积1740平方米

由13根夯土柱、观测点

三层台基组成

通过12道缝隙观测日出
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印证《尚书·尧典》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


▲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图片由高江涛提供

龙盘: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陶寺早期大墓出土4件龙盘
龙口衔禾穗

寓含丰收之意
表达“泽被四方,心系万众”的情怀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龙”的雏形
与夏、商、周

及后世龙形象直接相关


▲ 朱书文字扁壶上的“文”字。图片由高江涛提供

朱书文字扁壶:中国文字的起源密码

壶上朱砂书写两个文字
一为“文”字

另一字有三种解读

“邑”

(与大禹有关)

“昜”

(与太阳崇拜有关)

“尧”

(与“尧王”有关)

无论为何字

均与观日授时、尧舜时代密切相关

折射出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 朱书文字扁壶上的另一个字。图片由高江涛提供

礼乐器:礼乐文明的萌芽

陶寺大墓出土七大类

29件古乐器
包括石磬、鼍鼓(鳄鱼皮鼓面)
是同类组合乐器中年代最早的

这些乐器印证了

《尚书》《礼记》《诗经》

等古籍记载
说明礼乐制度已在陶寺萌芽


▲鼍鼓(左)及其复原图。图片由高江涛提供

圭尺:测定“地中”的实证

陶寺大墓出土“圭尺”
其测量的夏至日影长度
是测定“地中”的标准

陶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推断陶寺是

当时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地中之国”
即“中国”

铜器群:青铜文明的曙光

出土铜环、铜齿轮、铜铃

铜蟾蜍、铜璧等
表明陶寺先民已掌握

复合范铸工艺

这一技术是夏、商、周三代

青铜文明的核心铸造技术
创新意义深远


▲ 陶寺遗址出土的土鼓。图片由高江涛提供

陶寺是“尧都”

从"传说时代“走向”信史时代“

考古实证

陶寺遗址年代

与“唐地尧墟”的空间范围相吻合

出土的龙盘、圭尺

文字扁壶、观象台等
与“尧或尧舜”密切相关

巨大城址、宫城宫殿、族群墓地等
与尧舜时代的早期国家形态相呼应

文献印证

《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
记载了尧的功绩与德行

文献细节如

“观象授时”“允执厥中”“命质为乐”等
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

民俗旁证

山西襄汾、临汾一带方言称

太阳为“窑窝”(“尧王”发音)


▲每年农历三月初二开始,山西省洪洞县会上演“接姑姑迎娘娘”民俗走亲活动。这是2018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初二,走亲队伍从山西省洪洞县羊獬村出发。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习俗
与尧的二女娥皇、女英相关

陶寺村“二月二”社火节
以缅怀先祖尧为主体

遗产佐证

临汾地区保留

“尧庙”“尧陵”“尧居”等纪念建筑
是全国与帝尧相关的

文化遗产集中地

文明基因

传承赓续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特质

陶寺文明吸收了良渚文化

大汶口-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

齐家文化、石峁文化

等区域文明因素
表现出海纳百川、务实创新、传承发展的特质

这种文化互动中的

开放、融合、借鉴
“和合思想”“协和万邦”的精神

一脉相承

正是今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源头

务实创新:陶寺文明的精神内核

陶寺社会将主要力量投入

筑城造郭、观象授时、发展农事
宗教祭祀投入相对较少
作风务实

注重创新

传承发展:从陶寺到二里头

陶寺与二里头文化

存在明显传承关系

礼制初步形成于陶寺

发展于二里头

城址布局规划相近

功能分区相似

青铜复合范铸技术

从陶寺传承至二里头
至商、周时期达到技术顶峰

结语

陶寺,中华文明的起点之一

4300多年前
晋南之地,表里山河,沃野千里
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
在中原与周边文化的互动融合中
陶寺孕化出一座煌煌都城

陶寺先民在这里

筑城建宫,初现王权礼制

观象授时,指导农事生产

阡陌交通,合和万国

陶寺文明成为黄河流域

明确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

夏、商、周及后世文明的源头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

重要标识

陶寺遗址
不仅是一座史前都城
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密码本

等待我们继续破译

(本文根据中国民族报刊发的《从陶寺考古探寻早期中国文明基因》改写,作者高江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遗址考古队第五任领队)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周芳 吴艳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