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掷弹筒曾经给我国抗战军民造成了大量伤亡,而无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是国民党方面,都仿制了这些日式掷弹筒。当然,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的掷弹筒(包括新四军的52毫米迫击炮)都是采用就便材料例如道轨钢或者其他民用无缝钢管和简易加工的产品,毕竟当时我们也没资格讲究。此后虽然有诸如鼎龙式掷弹筒和50小臼炮等改进产品,但技术水平总归是有限的。
抗战时期根据地设计制造的“50小臼炮”,设计和工艺上已经有了一些进步
过去普遍的说法都是,随着解放战争中陆续获得缴获的美制和国民党兵工厂制造的60毫米迫击炮,我军逐步淘汰了50毫米掷弹筒。从大方向上说这肯定没错,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似乎还有别的可能。
在一篇我军兵工先驱刘贵福后人(应该是次子刘建国)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门设计和工艺上进一步优化的“50小臼炮”,据说是“父亲(刘贵福)在解放战争时期设计的,一直放在床底下的,我和大哥(指刘贵福长子刘国梁,不是乒协主席啊)经常拿出来玩,后来1958年捐赠给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了……”,与之前的根据地造50毫米掷弹筒相比,这门“50小臼炮”的制造工艺要精致地多,采用管壁更薄(意味着钢材强度更高)的炮管,一个更加轻便的两脚架和一个带有抓地能力的小型座钣,炮架的长度和俯仰角度设计成可调节模式,发射方式为按式发火,可能具有一定的平射能力,实际上已经有了战后“榴弹弹射器”的很多特征了。
刘贵福捐赠给军博的“50小臼炮”,设计进一步优化,工艺也比较精细了
而在一张从中国轻武器博物馆内拍摄的照片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优化的“50毫米掷弹筒”。虽然座钣要更大一些,但制造工艺颇为精细,可调节的俯仰角非常大,两脚架为可快速拆装式,采用按式发火,可以认为具有平射能力。炮口有可调节准星,炮身上有可调节照门,也就是说,设计者在平射的精度上花了不少的心思,使得这具“50毫米掷弹筒”实际上与战后的“榴弹弹射器”和“突击队员型迫击炮”并无二致,可以认为是一种颇有超前眼光的,以曲射为主,兼顾平射的火力支援武器。
中国轻武器博物馆收存的改进型50毫米掷弹筒
虽然关于该型掷弹筒的更多信息还鲜为人知,但是毫无疑问,在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依旧有军工设计人员在研制更新型号的50毫米左右掷弹筒。其设计和工艺水平已经接近上世纪80年代的排级“轻便迫击炮”例如英国的51毫米L9A1迫击炮的水平(不考虑弹药水平的话,说达到L9A1也问题不大),虽然后来我军选择了63式60毫米迫击炮,但是这具精致的国产掷弹筒还是体现出了我军工科研人员的天才和匠心。
晚出现了二十多年的英国L9A1,也不过如此嘛
即使在我军武器全盘苏化的时代,由于苏军并没有成熟的小口径(60毫米以下)迫击炮,所以我们依旧需要自力更生。而在这些自力更生的记录中,也有国产50毫米掷弹筒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