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几大野战军在不同的区域不断取得胜利,尤其是三大战役的胜利,彻底奠定了解放军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军总能给人一种势如破竹、秋风扫落叶的感觉。
但如果是深入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人,肯定会给出不一致的看法,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有铁的法则。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也是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失的。这也直接反映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指战员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择指战员的时候,自然要慎之又慎。
1946年,陈毅领导的东野便几经惨败,此事也惊动了中央,更有甚者部下联名上告。对于陈毅的用兵,毛主席也认为陈毅的指挥存在问题,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如是之下,粟裕接任了总指挥。
陈毅究竟是怎么指挥的,为什么部下最终选择告状呢?
说起陈毅元帅,他带兵的时间很长,早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时期,他就开始参与战争。
在红军时期,他已经担任了二十二军的军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上安排他担任新四军的支队司令,后来项英牺牲,叶挺遇难,陈毅升为新四军的代军长,指挥新四军在长江两岸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陈毅的带兵经验其实很丰富。但带兵打仗并不是比谁带兵时间长,还是要比军事指挥头脑,毛主席在前线带兵时间很短,但却指挥了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而很多将领打了一辈子仗,也打不出这种经典战役,所以说指挥大兵团作战需要天赋。
陈毅在指挥新四军打敌后作战的时候,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取得了不少战果,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但敌后作战毕竟是小股部队的游击战,不是大兵团作战,情况不一样。后来国内形势发生变化,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大兵团之间的直接对话,陈毅在指挥的时候就出了问题。
起初中央和军委十分信任陈毅的能力,任命他担任野战军司令员,统筹全局。但在此之前,华中局曾经对此表示担忧,因为华中局的领导非常了解陈毅,知道他并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可能会出问题。但陈毅毕竟资历很深,他们也不好提出明确反对意见。
华中局之所以认为陈毅不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和1945年12月的“高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粟裕将军,当时粟裕准备调动六、七、八三个纵队进攻高邮、邵伯和泰州,一举消灭盘踞在苏南地区的残余日军。
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战斗打响后,陈毅突然调走了王必成的六纵,让他去执行其他作战任务,让粟裕感到措手不及。粟裕只好临时调整计划,最终只能依靠两个纵队,比较艰难的完成了既定作战目标。
至于被陈毅调走的六纵,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去支援九纵执行破路任务。客观来说,该任务的难度并不大,等到六纵赶到的时候,九纵已经完成了破路任务,六纵白跑一趟。此事之后,很多前线将领都对陈毅的这次抽调感到不满,因为这是违反军纪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到了1946年,形势更加复杂,蒋介石调集嫡系部队30余万,开始大举进攻中原以及山东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必须十分谨慎的应对。延安方面经过研究,要求刘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和山东、华中野战军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敌人的进攻。战斗打响后,粟裕指挥的三万兵力直面敌军李默庵指挥的十二万主力。粟裕以少胜多,用游击打法,连续打赢七次战斗,一举拿下两淮。
延安方面对此高度赞赏,要求陈毅立刻率领山东精锐部队配合粟裕,共同夹击来犯的敌军薛岳部队。因为薛岳是名将,抗战时期曾经击败过日军主力兵团,再加上装备水平高。所以陈毅必须配合粟裕,仅凭粟裕的少量部队,是守不住两淮地区的。陈毅的主要任务就是拿下泗县,直接施压薛岳,迫使其不敢包抄粟裕。当时防守泗县的敌军只有两个团,人不多,但火力猛。结果陈毅没有集中精锐力量快速拿下泗县,反而安排16个团在沿途埋伏,只派6个团去进攻泗县,结果未能拿下泗县,反而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中。
这时候陈毅应该做的是坚守,保护好粟裕的侧翼,结果陈毅却下令撤退。当时大部分将领都坚决反对,但无奈陈毅一意孤行,坚持要撤退。最终导致粟裕的侧翼部队彻底暴露,薛岳果断出兵包抄粟裕侧翼,再加上敌军王牌74师也加入了针对粟裕的围攻。无奈之下,粟裕部队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被迫放弃刚拿下的两淮。
此事之后,华中局领导层十分生气,连夜召开了总结会议,华中局主要干部曾山、邓子恢、张鼎丞等人联名向延安告了状,前线将领陈士榘也越级向毛泽东作了单独汇报。毛主席看了情况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安排粟裕负责军事指挥,陈毅就此失去军事指挥权,但级别仍高于粟裕,主要负责组织工作。
对此,陈毅也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在一些指挥作战中,缺乏大局观。之后,他全力配合粟裕的指挥,虽然自己的级别更高,但始终帮助粟裕,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他主动提出和粟裕共同承担责任,充分体现了陈毅元帅的优秀品质和宽广胸怀,因此他后来位列十大元帅,也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