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90年代的中国海军,用26亿美元买回12艘外国潜艇,是“冤大头”,买的贵、买的旧。
可现实却让所有人都意外:20年后,这笔买卖居然变成了双倍回报,不光提升了自己的实力,还让别人争着学、抢着买。
怎么回事?难道“买潜艇=发财”?
一、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我国的海军装备,说出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潜艇主力还停留在仿制50年代苏联技术的033型和035型,连美国二战后退役的潜艇都比这更先进。
台海危机一爆发,面对美国航母编队的“武力秀肌肉”,我们只能干着急。
坦克都要搬到军舰甲板上,靠气势吓人,真打起来却无计可施。当时许多专家推演结果都很扎心:“美国海军要是下狠手,极有可能零损伤把我们的海防一扫而空。”
这种情况下,买进先进潜艇,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但买谁的?怎么买?那可不是一句话的事。
俄制基洛级(Kilo)潜艇成了当时唯一能选的对象:它静音好,火力强,被西方叫做“大洋黑洞”。可是谈判过程之曲折,外人难以想象。
俄罗斯那时正缺钱,按理说应该很痛快地卖,可偏偏对中国“卡脖子”,死活不卖最新型号,只肯卖老一点的877型。我们谈判代表团来回跑,连验收设备都限制重重。
合同签完,问题才刚刚开始:运回国怎么运?直接开回来吧,怕路上被人盯上不安全;拖带吧,路太远,海上风浪大,怕损坏。最后只能租荷兰的半潜船,史无前例地把庞然大物运回家。这一幕,今天想起来都让人捏一把汗。
二、
有人问,26亿美元买12艘潜艇,值不值?要知道,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才凑出这笔钱。可是潜艇一到手,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
基洛级的静音技术,让我国军工专家第一次见识到“水下幽灵”是什么样子。它的降噪处理、双壳体结构、水下续航能力,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潜艇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咱们的工程师不是光用,还要拆开来学。怎么降噪?怎么让发动机不传出声音?基洛级的“浮筏隔震”技术,就是把发动机等容易震动的部件放在一个大底座上,用多层橡胶垫隔开,这招让机械噪声直线下降。
咱们一看,原来还可以这样干!很快,这些经验就被用在了国产潜艇的研发上。
同时,基洛级的导弹系统、电子设备、操控体验,让我们积累了大批技术和人才。部队也用它做陪练,反潜兵“抓鬼”抓得头疼,可见它的隐蔽本事有多强。可以说,这批潜艇,不仅是装备,更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
三、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咱们中国人更会“消化吸收再创新”。
基洛级刚服役时,国产的039型潜艇还在摸索阶段,跟基洛级比,差距明显。但有了“老师”,学生进步就快。研究了基洛级后,咱们的工程师们很快找到了自主升级的路子。浮筏隔震技术、消声瓦、双壳体这些好东西,一个个被国产化,甚至做得更好。
等到了039C型潜艇问世,咱们的AIP系统(不用空气就能潜水更久)让潜艇能在水下一动不动地“猫”上好几天,静音性能也更上一层楼。还有创新的“X形尾舵”,航行更灵活,打击范围更广。这些技术,就是从基洛级身上学来的,但又超越了当初的“老师”。
最让人自豪的是,过去我们只能花钱买潜艇,现在反过来了。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看中了我们的新型潜艇,纷纷下单采购,单巴基斯坦就买了8艘,合同金额高达50亿美元。
咱们不光用技术,还能靠卖潜艇赚钱,这就是“买进来、走出去”的典范。
四、
有人说,买潜艇的钱难道还能赚回来?其实算一笔细账就明白了。26亿美元买进的12艘基洛级,带动了整个国产潜艇工业的“鲤鱼跳龙门”。这些年,我们不仅自主研发出世界一流的常规潜艇,还把技术出口到国外。光是卖给巴基斯坦和泰国的订单,就超过了60亿美元,比当初买潜艇的钱多了一倍还不止。
更重要的是,咱们的海军战斗力提升了。过去只能眼巴巴看着美国航母耀武扬威,现在有了自己的强大潜艇,底气足了不少。基洛级潜艇不仅改变了技术水平,更带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成长。现在的年轻工程师,很多都是当年拆潜艇、学技术出身的。这种“技术传承”,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且,基洛级服役期间,还成为我国反潜训练的“磨刀石”,为国产装备的完善积累了无数实战数据。等到它们逐步退役,很多都变成了国防教育基地,让更多老百姓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水下世界”。这笔“无形资产”,怎么估算都不为过。
有些人可能会说,军舰、潜艇离老百姓太远了,花那么多钱到底值不值?可要知道,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咱们的安稳日子?26亿美元买潜艇,看似花得多,其实换来的是几十年不受人欺负的底气。更别说,后来靠技术出口,又“赚”回了好几倍。想想看,要是当年咱们不下决心买潜艇,今天还能这么安心地在家看电视、逛公园、带孙子吗?
现在回头看,这次“买卖”不仅没亏,反而赢得漂亮。国力强了,技术硬了,咱们的孩子也能走进更宽广的世界。
你说,这样的选择,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