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德国,战后最稳定的民主国家之一,如今却上演了“总理首轮落票”的尴尬一幕。6日的联邦议院表决中,作为保守派联盟胜选者、即将出任总理的默茨,未能在首轮投票中拿到过半支持,震惊德国政坛和资本市场。这不仅是德国战后首次出现类似情况,更是对默茨执政合法性与政治整合能力的一记响亮耳光。
按理说,掌握328席的执政联盟只需316票即可确保默茨当选,但他仅获得310票。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在自家队伍中,默茨也无法凝聚共识。他是“技术当选”,不是“政治共识”下的自然结果。德媒直言,这一首轮败北不仅让市场瞬间下挫2%,也让外界开始质疑:一个连党内都无法完全掌控的人,真能带领德国穿越经济低谷、政治裂痕和国际博弈的雷区?
默茨并非草莽出身,而是德国政坛的“老江湖”:从欧洲议会到联邦议院,从法官到党团主席,一路政途平稳。但也正是因为太“老牌”,太“保守”,才让他在默克尔时代屡战屡败、被边缘化。直到默克尔卸任、基民盟“群龙无首”,默茨才有机会三战夺魁,重新出山。然而,他重返政坛之后提出的不是“包容”,而是“右转”,强硬移民政策、与极右翼试探性合作、打破战后“与极右不合作”的政治底线,这些举动已让他成为争议焦点。
移民问题上,默茨甩掉了默克尔“欢迎难民”的包袱,大搞“驱逐与封锁”政策。过去两年,200万难民进入德国,确实带来了社会压力和民意反弹。但默茨选择用“硬碰硬”的方式处理,不仅提出限制庇护申请,还试图与“德国选择党”联手推动议案,试图以更右的姿态迎合日益极化的选民心理。这种“宁愿踩红线,也要换选票”的策略,让许多温和派议员心生动摇,背后“跑票”也就不足为奇。
而经济政策方面,默茨的确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革命性转向”。他一反德国历年来的财政保守主义,推动通过了高达1万亿欧元的刺激方案,并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用于基础设施与气候计划。这一操作突破了宪法写入的“债务刹车机制”,形同在德国财政政策上“炸开一个口子”。支持者称他“勇于改革”,批评者却说他是“烧钱赌命”。
问题在于:德国经济的深层危机并非简单靠砸钱就能解决。德国的产业链正面临去中国化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夹击,能源转型缓慢,AI与数字产业明显落后,劳动力结构老化严重。默茨这套“财政猛药”能否对症下药,还是“掩耳盗铃”,尚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他将面对绿党、自由党、工业界和地方政府多方撕扯,任何一项改革都寸步难行。
至于外交,默茨更是公开叫板华盛顿。他批评美国“已不再可靠”,提出“欧洲要摆脱依赖,自主保卫自己”。他主张法德轴心重启、建立欧版核共享体系,甚至不排除推动欧盟军队整合。这听上去慷慨激昂,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何种阻力?一方面,东欧国家仍对美深度依赖,难以买账;另一方面,法国自身国内不稳、马克龙势力衰退,是否还能扛起“法德合作”的大旗?默茨的“战略自主梦”,恐怕很快就会撞上现实的冰山。
默茨的处境颇似戴着手铐跳舞。他想在经济上“大刀阔斧”,却被债务规则、欧盟机制和产业保守势力层层束缚;他想在政治上“右转突围”,却不得不面对内部“理智派”的离心离德;他想在国际上“去美国化”,但德国在能源、技术、军备等多领域对美依赖根深蒂固。更别提,在一个党内都无法获得全票支持的前提下,他还要面对强大的反对党、动荡的民意,以及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国际黑天鹅事件。
他的未来,不在华丽辞令、法德合影,而在现实执行力,德国民众是否能看到物价下降、就业改善、安全提升。德国选民不再相信“乌托邦”,他们要的是具体政策成果。而默茨若不能迅速证明自己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实际操作力,那他将很快从“变革者”变成“过渡者”。
当年,默克尔靠的是稳健、妥协、技术性操作,将德国带出多次危机;今天,默茨若只靠强硬、孤注一掷的“再工业化”梦,恐怕难以服众,更难以逆转德国当下的结构性颓势。一个首轮都通不过的总理,真的能让德国重新伟大?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拍胸口保证。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