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第一 打通生命救治通道堵点
急诊急救事关生命的第一道关口,孙希海曾经连续1个多月蹲点急诊急救中心,发现了以往急诊急救流程存在一些繁琐环节,不同科室之间协作不够顺畅。三个月,他共走访600多人,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最终化作一项项实际的改革方案,提交医院专家团队并被采纳实施,急诊急救体系在院前、院中、院内三个环节上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
为了这项工作的落地,没人知道在这背后孙希海默默付出了多少: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一心扑在这项工作上,拖着老寒腿每天走2万多步,腿上的膏药贴了撕撕了贴,甚至老母亲生病他也把陪床的重任放在了妻子身上,只在晚上有空时才去陪母亲说说话……
2025年1月的一天,在下乡调研的路上,孙希海遇到因发生车祸重伤昏迷的被困司机,电话在他怀中急促地响。孙希海一边与同事救人,一边接起伤者的电话,电话里却传来司机家属告诉他孩子哮喘发作的消息。面对多个突发状况,孙希海拨打了医院急诊急救电话,一体化的急诊急救体系在这个时候突显了价值,全身多处骨折和内脏破裂,失血严重的父亲与哮喘发作的孩子几乎同时送达医院,急救急诊平台内8个学科医护人员接到指令后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全链条无缝衔接积极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出院当天,患者妻子眼含热泪送来了4面锦旗。
急诊急救体系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救治的无缝链接,更重要的是惠民无形。通过联动,多科协作形成创伤救治一体化,降低了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最终将医院药占比下降了4.06%,却让患者满意度飙升到98.28%。2024年,胸痛中心DtoW时间最短14分钟,全国领先;卒中中心在综合防治中心月度排名最高到全国第四,山东第一。孙希海牵头的探索与实践在业内获得极高的评价,2024年中国医师协会第八届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年会在上海召开,他主导实施的大急诊急救平台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专家教授的肯定。
春风化雨 医患同心一家亲
“你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我们的家人。在父亲病重的时候,你们一直陪伴在身边。给予我们无尽的关怀和支持,你们的微笑和鼓励,让我们在痛中感受到了安慰和力量。”这是患者出院后家属王先生写来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满的亲情友情。
孙希海始终将如何妥善处理医患关系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患者的各类诉求以及医护人员的相关反馈。他提出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时应扮演合格的“科普员”角色,即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这一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医院依据孙希海的调查研究方案展开了更为科学、细致的完善工作,并将成果以工作“白皮书”的形式发放至医院每一位医护人员手中。
时至今日,此项举措已在诸城市人民医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每一次的查房时间都仿佛是亲朋间的温暖相聚。面对如此温馨融洽的医患互动场景,孙希海表示,他甘愿充当医患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沟通桥梁,以真情换取真心。曾经看似无法解开的医患关系,如今在诸城市人民医院已然转化为如春风化雨般和谐美好的良好局面。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将目光投向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医生护士,可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群像孙希海这样的人,在默默的贡献自己的奉献与担当,铸造守护群众健康的隐形盾牌。就像孙希海面对别人问他时的回答:“我就是个筑路工,要把群众最需要的路,修得又直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