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虹桥居民区与爱建居民区之间的一扇小门关闭,瞬间引起两个居民区的争吵,甚至还引出居民撬锁等邻里矛盾激化的状况。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引导居民展开民主协商,一致形成了以微型口袋花园取代小区围墙的解决方案,居民们还共同为小花园取名为“同心圆”。这则“移除铁门、打开心门”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充分实践的一段佳话。
5月8日下午,在古北市民中心举办的长宁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启动仪式上,面对台下中小学学生代表们的稚嫩脸庞,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再度讲起这则故事,专门为同学们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经验梳理,也让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新鲜的种子,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整合。
这场特殊的思政课源于今年4月初,市、区两级思政教研员和思政老师们结合参观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的体验与收获,围绕“如何用好场馆资源,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上海故事”开展了集体备课,来自华政附中高中的思政教师田媛以《推进协商民主 共建人民城市》为题制定了教学方案。4月底,华政附中高中的同学们走进实践点,开展了“场馆思政微课”“模拟政协”等活动,通过沉浸式的场馆教学,在所见所闻中走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参与。
5月8日的活动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与上海市政治特级教师季晓军共同执教了一堂题为《13岁遇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微课。会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3家单位成为长宁“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首批成员单位。10位代表成为首批“长宁区兼职思政教师”,他们中既有像徐秀这样扎根社区的“小巷总理”,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立法信息员,还有守护公平正义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作为兼职思政教师,他们将参与设计思政课、案例库建设,以鲜活实践和一线经验启迪青少年成长。
作为全国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所在地,虹桥街道此次聘任了首批“长宁区小小议事员”,来自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建青实验学校的10名学生成为首批成员,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在共同体推动下,“小小议事员”、兼职思政教师等都将走进校园。长宁区还将深化区校合作,运用高校智库资源,联合开展思政教研。
回到故事最初,“一扇铁门”的故事最后,结局如何?
“爱建和虹桥两个居民区建立了联合管理机制,共同维护花园绿植,实现了步行5分钟生活圈的资源共享。”徐秀介绍,每年植树节,两个居民区的党员群众都会积极参与活动。如今,口袋花园每天的人流量超过500人次,成为社区治理的典范。在分享这些鲜活的民主故事时,徐秀特别感慨。“发生在社区里的民主实践,其实就是最生动的公民教育课,记录下我们每个人参与并创造美好生活的全过程。”
原标题:《上海两小区协商后围墙变花园,社区里的民主实践成就生动公民教育课》
栏目主编:周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