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加速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英语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打造高效课堂,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创新。近日,由中国教师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呈贡学校、天学网·数字化教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英语)公益教研会暨教育强国背景下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大中小学外语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在昆明顺利举办。

本次研讨会聚焦新时代边疆外语教育发展,汇聚全国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旨在推动边疆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探索 AI 赋能课程教学改革新路径,构建大中小学外语教育一体化格局。全国多地高校学者、教研员、教育管理者及中小学英语教师齐聚一堂,现场参会教师1900余人。活动还通过中国教师报、天学网视频号等平台同步进行全国直播,直播观看人数高达3.2万人,观看人次5.4万。


领导致辞:共话边疆教育发展

4月26日上午,活动开幕式在云南师范大学东区学生实训中心举行,由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会长黄瑛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飞在致辞中强调,作为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教师培养等领域深耕发力,积极探索AI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最后,陈飞提出“以研促教、以点带面、以智聚力”的三点殷切期望。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飞

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梁颖宁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教师报》创刊二十余年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并立足云南实际,提出 “三个聚焦”建议:聚焦边疆教师专业发展痛点、聚焦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资源建设、聚焦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 梁颖宁

主论坛:专家论道,聚焦外语教育前沿

主论坛分为《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AI 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体化》三个子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蔷进行了题为《课例研究助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系统阐释了课例研究的内涵与价值,对比传统行动研究,强调其系统性优势。王蔷指出,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需实现“三大转向”:第一,目标升级,从碎片化知识转向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第二,内容重构,以主题为引领,推行“单元整体教学”,整合语言与人文知识;第三,活动创新,通过“学习—应用—迁移”活动观驱动学生素养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王蔷

中国英语课程教材委员会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朱晓燕带来《基于教材理解的英语教学——兼谈英语教师的教材素养》的主旨报告。朱晓燕指出,新课标背景下教材编写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度融合课程目标与素养培养。教师应主动“对话教材”,基于学情筛选重构内容,关注学生认知规律与生活经验。针对教学痛点,她提出三大策略:目标精准化,细化教学核心要求;设计结构化,分层搭建教学框架;资源专业化,匹配优质教学素材。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朱晓燕

AI赋能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侯云洁带来题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外语课改本土实践与教师发展研究》的主旨报告。侯云洁基于十年调研数据,精准剖析边疆外语教育痛点,提出可落地的四个教学策略:第一,听力破冰三阶法,辨音→抓关键词→逻辑重构,夯实理解基础;第二,思维导图阅读,以“主干—分支”可视化简化复杂文本;第三,微写作渐进训练,从“一句话日记”到观点段落;第四,文化翻译实践,通过民族节日英译,同步提升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侯云洁

天学网·数字化教学研究院院长汪福安在《AI英语教学实践:效能可视化探索》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英语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学生"未来社会入场券",培养其AI时代的选择能力、技术驾驭力及全球对话素养。报告中系统分析了AI技术对英语教学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五大维度:重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智能教学生态、提供精准教学工具、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实现智能批改闭环。针对教师群体,他强调AI技术可有效缓解作业批改压力、聚焦教学目标设定、培育数据驱动型教学思维。


天学网·数字化教学研究院院长 汪福安

圆桌沙龙——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体化

以《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体化路径》为主题的圆桌沙龙环节,围绕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学段衔接、评价改革和资源共享三大议题展开,探讨了如何通过联合教研、数字化工具应用和协同机制建设提升教学效果。沙龙环节由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英语)项目主任罗健主持。


在学段衔接方面,侯云洁提出 “教研一体化” 概念,倡导从语法技能到思维能力的连续培养;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王雯、秦林丽强调了大中小学需在认知、理念和方法上的一体化,并分享了昆明市的三维衔接标准(词汇量、思维能力等)及联合教研形式。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初中英语教研员 秦林丽

评价改革方面,嘉宾们剖析了传统评价方式数据采集困难、反馈滞后、标准模糊等问题。昆明市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关红玲分享了五华区在英语教学过程性评价中的实践经验以及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昆明市第三中学英语教师李佼提出理想中的评价工具应具备无缝衔接教学场景、多维评价学科能力、提供预警与个性化指导三大特征。


昆明市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 关红玲

资源共享方面,强调构建可持续协同机制的重要性。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瑾指出高校参与中小学教研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时间和空间成本高等痛点。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英语教师吴春华提出三种模式促进协同:一对一帮扶、实习生指导线和云端教育模式。


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赵瑾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教师 吴春华

工作坊: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下午,三大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同时开展,各工作坊的分享嘉宾分别围绕参会主题进行主题报告及课例展示。

工作坊一以《地方院校的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为主题展开深刻探讨。侯云洁分享《教育帮扶背景下的卓越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创新》主题报告,提出通过校地协同与资源整合,构建“帮扶-实践-反思”循环机制,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钟妮带来《云南乡村小学生英语学习情绪民族志研究》的主题报告,揭示地域文化、师生互动对学习情绪的影响,呼吁教学策略适配乡村情感需求;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吉俊分享《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强调以认证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德-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地方师资输出。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刘吉俊

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云柱分享《破茧成蝶:优秀乡村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的主题报告,从个体生命史视角提炼“困境突破-身份认同-持续发展”的成长路径;赵瑾论述《AI 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主张融合智能技术优化教师教研模式,通过多元路径破解教师发展瓶颈,推动外语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高云柱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义教英语新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主题的工作坊二,通过说课展示与策略解析,提供“技术赋能单元设计—跨学科资源整合—师生协同创新”的完整方法论。

昆明市盘龙小学英语教师何伦提出AI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主张减少机械训练、增加创造性任务(如AI辅助剧本创作),以跨学科衔接和互动课堂设计强化思维培养;昆明市“春城计划”秦林丽名师工作室学员杨颖淑、葛萌泽以“传播中国故事”为核心,设计云南文化主题单元课程,采用“选题规划—实地调研—成果输出”三阶模式,借助AI工具整合英语、地理、历史学科资源,突破教材时空限制,同步提升语言能力与文化传播力,构建跨学科育人范式。


王雯在报告中指出,AI技术正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型,通过打破时空壁垒为偏远地区教学赋能。她强调,教师需在“师生-技术”协同中平衡工具使用边界,坚守教育温度——AI虽能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效率,但教师的情感引导与专业判断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 王雯

工作坊三围绕《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与学科组建设》主题,从学术能力提升到团队协作展开系统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袁刚聚焦教师论文写作与核心期刊投稿技巧,助力学术成果转化;吴春华分享打造研究型教研团队的经验,强调目标管理与协作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琤、赵云芳解析教师阅读与写作素养对专业成长的核心价值;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蕊蕊则从“行动研究”切入,为教师提供“问题诊断—实践改进”的闭环方法论,推动教学研一体化。


分论坛:多元视角,共探学段教育

4月27日,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平行论坛分别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呈贡学校,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同步进行。

小学分论坛

小学英语分论坛以 “培养兴趣・夯实基础・科学衔接” 为主题,开展课例展示、专家报告等活动,探讨 AI 赋能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等议题。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左雪成,以"问界·破界·创界"为脉络发表欢迎致辞,依托"情境-问题-探究"三维育人体系,倡议与会者共同探寻AI时代"跨界融合、无界生长"的育人新范式。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左雪成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侯云洁副院长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希望借AI推动教育一体化,助力边疆小学外语教育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侯云洁

活动伊始,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呈贡学校进行学生英语素养展示,项目式英语剧Elephant Family采用"英语剧+AI+PBL"的教学模式,实现校园安全教育与语言学习的深度交融。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教师赵丽波运用AI技术构建特色智能体,体现学思结合、用创为本;合肥市南门小学英语教师葛靓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引发热烈讨论。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教师 赵丽波


合肥市南门小学英语教师 葛靓清

课改沙龙环节,关红玲、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毕玲、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白蕊、昆明经开区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孙俊波、昆明高新第四小学英语教师周芳、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教师孙睿敏等专家及一线教师围绕AI赋能教学、AI赋能小初衔接、新教材解读、自然拼读、项目式学习等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专家讲座及报告(滑动查看)

初中分论坛

初中英语分论坛围绕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分享 AI 智慧课堂等创新实践,聚焦新教材使用策略。

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英语)项目主任罗健,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万向兴、英语系主任袁刚,云南师大附中呈贡学校党总支书记王欧、党总支副书记黄耀坤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教研员和多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参与研讨。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万向兴


云南师大附中呈贡学校党总支书记 王欧

现场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围绕初中英语“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展开深入探讨,内容涵盖大单元整体教学、AI智能听说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新教材使用策略等多个方面,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为英语教师应对新课改、新技术的挑战提供了丰富启示。










专家讲座及报告(滑动查看)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英语教师张梦蝶借助AI智能生成的丰富资源,以问题链驱动课堂,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下和多样化的趣味性活动中学以致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英语教师黎珍以云南、四川特色美食为背景,以制定餐厅菜单为情境,带领学生创生了自己的独特云蜀之味。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英语教师 张梦蝶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英语教师 黎珍

高中分论坛

高中英语分论坛以 “新技术・新课程・新评价・新高考” 为主题,通过同课异构、专家点评、名师讲座等形式,探讨英语学科初高衔接等议题,交流 AI 及大数据助力教学的经验与方法。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丽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毅,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执行校长黎锦平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广东、江苏、云南等地的多位教研员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参与研讨。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王丽峰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孙毅

高中会场上,来自全国的专家们倾囊相授,聚焦“新技术、新课程、新评价”,开展了系列专题报告、讲座,从破解“读写结合”的思维训练密码到探索AI与大数据重塑外语教学的未来图景,共绘英语学科智慧教育新篇章。







专家讲座及报告(滑动查看)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英语教师和倩云、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聂婷聚焦高一必修三《Unit 3 Reading for Writing: Describe a place with distinctive cultural identity》进行同课异构。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英语教师 和倩云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 聂婷

两位教师借助豆包、Deepseek等AI助手助力教学,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读后完成写作任务,写后借助AI助手修改评价。课堂展示后,苏州市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宇学进行“以纲促教,以考促教,以读促写”专家评课,打开深度教研的新维度。


苏州市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杨宇学

27日下午,各分论坛顺利结束。此次平行论坛的举办为大中小学外语教育构建协同生态、贯通学段壁垒、以AI技术弥合资源鸿沟等问题贡献了解决方案。

活动现场合影留念





总结展望:让“教育强国”战略在云南边疆落地生花

本次研讨会作为国家 “教育强国” 战略在边疆的生动实践,为云南省外语教育注入创新动能。会议内容丰富,涵盖新时代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议题,通过专家报告、课例展示、圆桌沙龙等形式,为边疆外语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同时,此次研讨会还为全国边疆地区破解外语教育难题提供了 “云南方案”,助力边疆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