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农历四月十二,老家人说,这是跟谷物“打个招呼”的时节。田野之间,微风吹过青葱的谷苗,爷爷在堂屋取来谷神像,小辈守在一旁忙着择菜备饭。敬谷日,虽不像清明那样隆重,也没有端午的粽香,却藏着农家人对五谷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这天祭拜谷神的习俗,早能追溯到周代,土地未熟先谢恩,田野未收先知足。诗经有言:“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人间好日子,其实就藏在一粒粒稻谷间。


敬谷日,每年过、年年新。不同乡村,有不一样的念法,有叫“尝新”、“拜谷”的,也有唤作“谷雨谢恩”的——道理都一样,是要和田地说句知冷暖,和粮仓许个小愿望。山野的风,屋檐的烟,这样的节气,一到就让人静下来。你会不会想,有多少年没有亲手摸过谷壳,在锄头与泥土中体会一顿饭的来之不易?


节日细节|田里谷气长,灶上风俗深

敬谷日为啥要这么过?这背后道道不少。

祭拜谷神——粮有谷魂,家有家风

谷神拜得,家仓丰备。老一辈在家门或仓房口摆上香案,新米、糍粑、豆饭、糖果、果蔬,无不讲究洁净新鲜。传说里谷神喜静,贡品求简单却要用心:糯米和面做一只小鸡,意为“谷谷皆生,鸡犬不惊”;谷斗盛新米一捧,寓意“颗粒归仓”——这些仪式不过求个心安,你家还保留着这份讲究吗?

西北“尝新饭”——吃不忘本,先尝敬祖

西北一些村镇讲究这天要“尝头饭”:新麦磨成粉,沸水和面,擀成薄饼。老人先夹一块蘸点盐吃,说这是“天地给的头口福”。一家人围坐尝新,碗虽简单,心却热乎。


河西“晒谷种”——种子满院,守望丰收

有些地方,农人要把一袋袋谷子摊在院中晒太阳,说是“谷得好日,苗壮穗齐”。小孩帮着没事就去“拨谷”,图个秋日好收成。


川南“粽叶报平安”——糯粽初成,春忙已近

有民谣道:“谷熟粽香远,家安人不闲。”川南人家这天要蒸一锅小粽,未必绑得规整,只为谷气新、天气暖,嚼出四时安宁。

2吃|两样好食,吃得安心吃出愿景

敬谷日的桌上菜,总少不了豆饭和糯粑,清清爽爽、简简单单,一个守成,一个求新。

五谷杂粮饭——各粮共煮,五福临门

豆、米、小米、玉米、糯米混合,淘洗干净加清水,锅里煮成一锅“散香饭”。五谷同煮的意义,在于祈求丰年,也让一家人的胃口团圆。杂粮饭软糯香甜,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家常做法也不难:掺杂各粮,煮开撇沫,收小火焖至米粒绵软,出锅时撒一点绿葱花,更添田野风味。


糯米糍粑——软糯如福,黏福连缘

糯米泡好蒸熟,捣成团,揪成小块包上糖馅、豆沙,也有人蘸黄豆面、芝麻。糍粑在敬谷日里最招人喜欢,意为“黏人黏福、年年有收”。小时候,妈妈常让我帮忙在灶台旁“滚糍粑”,手黏满糯香,心里满是温柔。

其实还有“米糕”、“麦饼”、“青团”等,不同地方略有讲究,但都离不开这份对新粮、新收的期待。


3不碰|三件大忌,谷神不喜福不来

敬谷日这天,民间还留着三条“老规矩”,不曾轻易忘却:

不倒米、不泼米汤

米倒掉、米汤乱泼,老人说是“散粮运”,怕今年有漏收。今人收拾米面时,家里还特意用小碗盛米汤浇花,说“不求富贵,求个无虞”。


不讲废话、不吐槽新粮

新粮入口,无论口感如何,都要满嘴好话。有人嫌杂粮饭粗糙,长辈往往一句“吃到嘴里是命里福”,让全家吃得心安理得。粮食不易,言语省省,心里也多了几分感恩。

不借粮、不送米

敬谷日不适合借粮借米,据说这样“借”出去的是家中财气。亲邻间如真遇急,一般都留到隔天再说。老话讲:“谷神在家,别动仓忙。”


藏米有余香,守岁自安然

谷物是人间的根本,一碗饭里见四季更迭。敬谷日可能只是农历上的一个普通日子,却给生活添了许多温情与仪式感。一家人围坐吃杂粮饭,院子里晒谷子的场景,是岁月最温柔的注脚。

无论你身在城市高楼,还是乡下老屋,不妨在四月十二做一顿杂粮饭,软糯一勺,思念远方的田地,也感恩粮食的来之不易。日子不过如此,仓廪充实,心里自在,再忙都要记得“给一碗饭的尊重”。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勺细米,盛得下四季流转。”愿咱们都能从一粒米里,体会人间真味,懂得惜福。你今年,会不会跟家人一起吃一碗敬谷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