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在中原大地上,证据这玩意儿,有时得经历一番冰与火的洗礼才能圆满。
这不,郑州警方就给大家上了一课。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法庭 上,当辩护律师们追问青龙山庄那些可能:
记录了真相的台账、记录本、单据去哪儿了时。
那位劳模李大队长亲自出庭,平静地讲述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水与火的挽歌》。
他说,首先是冰——郑州那年夏天雨水贼大,老天爷不给面子,哗啦啦就把那些重要的本子给泡了,纸张湿透,字迹模糊,成了一摊浆糊。
然后是抢救——哥们儿几个小心翼翼把湿本子摊开晾着,指望能抢救点啥。
最后是火——命运多舛啊,好不容易晒干了,咋办:
一把火,烧掉了。
对,你没听错。李大队长说,理由:
大概是反正也看不清了,留着占地方,不如烧了干净。
证据被水泡,晒干,再烧掉。
一套行云流水的物理超度,堪称完美闭环。所有纸面痕迹,就这样在河南特色的冰火二重奏中,化作青烟,灰飞烟灭。
这出冰与火的戏码,只是宏大叙事《中原大战》里一个惊心动魄的章节。
1
整部大戏的暂时落幕,定格在2025年4月3号,清明节前一天,郑州中院的法槌声中。
主角,是南方珠海来的瑞德青春公司,老板庄某某和她的一众员工:
罪名,诈骗。
庄老板,山东女强人,美容业摸爬滚打二十年,莎蔓莉莎几千门店,解决几万农村姑娘就业。
她大概没想过,自己会在知天命的年纪,栽在中原这片热土上。
判决书挺硬:
她,十三年,罚金两千万;
她妹,十一年,罚金三百万;
剩下二十来号人,也各有刑期罚单,齐活儿。
庄老板她们当庭就俩字:
上诉。
宣判日子选得妙,周四下午,紧跟三天清明小假。
韩冰律师忍不住给主审宁伟法官打电话:
宁法官,您这日子挑的,是怕我们假期过得太舒坦?
宁法官理直气壮,掷地有声(据韩律师转述):
法律没规定节前不能宣判。
韩律师感慨:
法律也没规定法官要有良心。
十天上诉期扣掉三天假,律师会见讨论判决都得跑着来,这不明摆着压缩上诉期?
有记者在圈里评价这操作:
很聪明,很厉害。
是啊,48个开庭日,横跨郑州夏秋冬,就这么聪明地暂停了。
但这只是纸面结局,关于郑州那些闪烁着黑色幽默的光点,才刚开始低语流传。故事,得从那张撒向南方的网说起。
2
时间拨回2022年秋,珠海。
瑞德青春,搞大健康的,据说风生水起。庄老板可能正盘算着更大的生意。
突然,北方的郑州来了几位井茶,跨越千里,直捣黄龙。
庄老板连同高管员工25人,一网打尽,从南海边到了黄河边,效率高得反常。
据说,起因只是一个叫王平的女士报案,说被骗了。
后来律师说:
这报案是被安排的。
不管咋安排的,郑州警方接单了。第二天受理,第三天立案:
案由清清楚楚,王平被诈骗案。
然后,魔法开始了。
一个人的报案,像吹气球一样,吹成了一个涉及全国、6132名被害人、13.5亿涉案金额的庞大集团诈骗案。
这中间的逻辑变身,没人解释,像一部被剪掉关键帧的电影。
律师在庭上反复问:
你们立的是王平案,现在审的这个集团案,立案了吗?手续呢?
回答总是:
嗯……啊……这个……
钱,倒是冻得实实在在。庄老板个人291张卡,加公司账户,总共18.6954亿:
指控骗13.5亿,冻了近18.7亿,
多出来那5个多亿,像个尴尬的旁观者,没人提它的归宿。
这手笔,江湖人称“远洋捕捞”。
朱明勇律师在庭上直言:
典型的逐利性执法。
全国经济下行,中央三令五申保护民企,河南跑到广东抓人冻钱,动机耐人寻味。
卷宗里还有个细节,河南新乡公安其实更早接触过所谓被害人,笔录都做了。按规矩,捞鱼也该新乡先下竿吧?徐昕律师评价:
远洋捕捞,也要讲点道义和先来后到。
郑州咋拿到管辖权的?谜。
公诉人听不得“远洋捕捞”,当庭反驳,说媒体别有用心,还强调:
正是郑州的侦查,才破解了庄某一等人的精妙设计。
啥叫远洋捕捞?就是有的地方手头紧,跑到别人地盘上,把人家企业当肥鱼捞回来,通过刑事手段,变成自己碗里的财政收入。
这网,真够远,也真够沉。
3
人抓回来了,得安置。
2022年,疫情那根弦还绷着,看守所不好进。郑州东区有家酒店,青龙山庄,看着挺像样。
这家对外营业的酒店,就被选中成了临时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场所。
充满中原智慧的解决方案。
酒店大堂左拐,穿过几间普通客房,推开一扇防盗门,你就进入了平行宇宙。
十几个改造房,俩公安值班室。十几平米,有窗有空调电视卫生间,墙上贴了软包防撞。
就是没床,地上铺三四张席梦思:
三四个床垫,睡十几个人。
沙丁鱼看了都得流泪。高峰期,这里挤了一百多号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官方A面是这样的,管理规范,作息规律,三餐足量,中午有肉,洗漱管够,空调能用。
热水澡也能洗,就是得按计划:
男的一周一次,女的不超过两周一次。
大夏天,这酸爽…。
民警很负责,嘘寒问暖,提醒别感冒,尤其强调:
千万不能发烧!
发烧比戴镣铐还麻烦。监控号称无死角,值班室屏幕墙实时播放。
辅警站岗,医护待命,民警24小时值守。还有位劳模李大队长,105天24小时在线,据说几乎没离开过,山庄总管家。
管理风格绝对扁平化——几十号警力共事数月:
出庭作证时纷纷表示互不相识,零交流。
于是,青龙山庄一片静谧祥和。
但B面,是近两年后在法庭上被撕开的炼狱:
十几平米塞十几个人,睡地板。被褥脏臭。热水是梦:
三个多月洗两三次澡,身上痒到脱皮。
饭半饥半饱,体重掉个二三十斤很普遍。窗户封死,24小时惨白灯光。
手铐脚镣,焊在身上。吃饭戴,睡觉戴,上厕所戴。女人脚踝磨破流血,用卫生纸缠着。好不容易哭求取下,又因顶嘴被扔来手指粗的铁链警告。
男人的脚镣,105天没摘过。晚上睡觉更狠,
十几个男人的脚镣,用手指粗的长铁链串一起,像拴牲口:
夜里一人上厕所,全屋拔河,铁链声刺耳。
很多人下午就不敢喝水,硬憋。
深夜的青龙山庄B面,是铁链声、哭泣声和绝望喊叫的交响。但声音似乎被结界吸收了。
内部督察报告也提到,有人看到嫌疑人手脚有血迹伤痕。
60多岁女医生,瘦到70多斤,被虫咬满身水泡,腿肿如馒头,无人医治。
20多岁女孩被男看管摸脸调戏:
小妮长得带劲…看我怎么收拾你。
还被告知:
你们庄总见到我们都下跪了。
年轻男员工回忆隔壁烤全羊惨叫,至今 PTSD。自己看见电棍就下跪求饶。还被迫戴镣铐,被人用皮鞋反复踢下巴,像狗一样爬:
那感觉,生不如死。
105天后转所,脚镣锈死,得去消防站锯开。
听完这些,徐昕教授定性:
就是一座黑监狱。
4
2024年春,郑州中院。
排非程序,关键战役。要排除非法证据,得传当年青龙山庄的民警作证。
那些A面奉献者、B面参与者们来了。
面对律师手术刀般的提问(镣铐?伤痕?哭喊?监控?),他们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记不清了;不太清楚;好像……没印象。
值班室眼皮底下的监控屏,他们可以连续数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仿佛集体被清零了关于镣铐、伤痕、哭喊的记忆。
徐昕律师半开玩笑:
偶尔说几句真话,也是可以的嘛。
对方立刻表忠心:我说的都是真话!
王涌教授问一位民警24小时干嘛了,发现他基本是静态存在。
王教授放弃了:“听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你才像是那个真正被指定监视居住的人。”
集体失忆症在证人席蔓延。
被告席却记忆汹涌。听到记不清,纷纷举手要发言对质。尤其那些指控被具体警官打的。
法律给了被告发问权,但得经审判长许可。这位审判长有新武器——一份刚生效几天的五部门《排非规程》,里面只写了公诉人、辩护人可以发问。被告人?没提。
于是,任凭律师们引经据典,审判长就一句:
不行,被告人不能发问。
法庭上演了悲凉一幕,
侦查员否认刑讯,几米外被告嘶喊:
他打过我!就是他!
审判长法槌猛敲:
谁让你说话的?!坐下!
庄老板站起抗议:“打人的人就在旁边,我们连问一句都不行吗?!我们难道没有人权了吗?!”
回应是更严厉的呵斥和被请出法庭。
徐昕律师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打人者就在旁边,被打者却不能说话。
讽刺的是,庭上禁言,庭下活跃。律师爆料,有检察官休庭时违规传唤取保的女被告谈心,打探策略、诱导认罪、做不利证言:
庭上不让说真话,庭下可以说假话。
讲理不行,对质不许,还能咋办?徐昕律师提议发誓,挑战那位否认殴打的侦查员。
审判长立刻警觉打断,先揶揄徐律师是不是爱搞这套,然后庄严宣布:
法庭,禁止发誓。
程序上没毛病。但对有些人,可能对天发誓比对法律念保证书更有约束力。可惜,法庭导航没这坐标。
5
冰与火的挽歌只是证据湮灭交响曲的一部分。
现代刑诉标配——同步录音录像(同录),对付刑讯逼供的大杀器。重大案件,可能判无期,必须录。
这案子,十几亿,25人,够重大,庄老板建议量刑无期。
录像呢:
绝大多数被告人的关键讯问过程,没有录。
理由五花八门:
领导没通知、我觉得不算重大、设备坏了、疫情、法律没强制……
漏洞百出。
高潮是王涌教授拿出侦查机关自己写的《情况说明》,白纸黑字说14人的同录已刻盘。
东西呢?
公诉人淡定回应,那份说明没盖公章,是内部讨论草稿:
不算数,不能证明有录像。
14份关键录像,因没盖章变草稿,蒸发了。
王涌教授反问:“那你们半夜塞给我们没盖章的几百页被害人名单,也是草稿?”
公诉人沉默。
青龙山庄的监控录像呢?不是说无死角、能回看、最后设备被分局拆走了吗?
市公安局回函解释,房间已恢复,原始监控视频因时间久远已覆盖,无法调取:
非常科学,非常合理,但非常不合法。
就没人想过备份一下?就这么让它自然覆盖了?
电子证据靠不住,不是变草稿就是被覆盖。
纸质的呢?就有了开头那出冰与火的洗礼。水泡,晒干,火烧。所有书面记录,灰飞烟灭。
于是,关于青龙山庄B面的追问,最终都汇入失忆的河流:
所有物证,都在草稿、覆盖、水泡、火烧的命运交响曲中,魂归尘土。
6
这案子从根上就自带哲学迷思。立案是王平被诈骗案。
到起诉:
被害人嗖一下变成6132人。
多出来的6131人哪来的?起诉书不说。
开庭时,几百页被害人名单没按程序送达。律师炸锅。
几天后,半夜0点20分,一份没抬头、没盖章、没签收的三无名单像外卖一样被送到律师助理房间。几个小时后就得拿它质证。
程序走得,突出一个灵活。
名单内容更奇葩:
被害人姓名栏有嘉宾卡。
卡都能被骗?法治史上的行为艺术。大量条目信息残缺。最绝的是,名单里有三位此刻的被告人--穆某、鹿某、李某某:
被告人 = 被害人。
法律关系瞬间量子化。法庭似乎不关心这悖论。
名单里还有郑州中院退休老法官任惠荣。律师申请回避被驳回,理由是都不熟。
还有名字和在职法官重名(法院称只是重名)。还有丹麦、越南、台湾、香港人士,涉外程序被无视。
公诉人坚称6132人全是被害人。
辩方说回访了近2800人都说没被骗,还有近3000人根本没做笔录。
仅有的200多份笔录里:
很多也是被警察提醒才恍然大悟。
最初报案的王平还继续在被告店里消费。有人抱怨公安像黑社会。
公诉人解释堪称经典:
正因为你被骗了,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被骗了…我们认定你是被害人,是为了你好。
于是,被害人是谁?被骗了多少?成了玄学。只有13.5亿的数字清晰。
7
那笔巨款始终是焦点:
冻结近18.7亿,指控骗13.5亿。
钱的性质归属,控辩争夺。公诉方说法变来变去,最后方案是,先退赔(可能不存在的)6132人13.5亿,剩下再没收财产,有结余再考虑返还:
先退赔,再没收,有剩才还。
律师摇头。韩冰律师算账,钱来源复杂,有老本行合法收入,有预收款,加盟店保证金是人家的,搞大健康投入巨大(审计显示光俩账户支出就11亿),成本不算?老本行没被控告,合法资产凭啥冻:
这不是搞连坐吗?
王涌教授直指,模糊财产就是为大规模冻结找补。
庄老板最后陈述也质问,我2004年就开公司…你们账分不清吗?…辛苦赚的合法钱被冻着…建议判我无期没收全部财产:
你是两个好处都想占吗?
钱的归属,一笔糊涂账。但冻结的手没松。
郑州中院这场戏,演了48天。最后辩论,律师天团把所有槽点又喷了一遍。
程序问题是筛子底,没立案就抓人、没管辖权硬管、回避不准、开庭违法、名单瞎送、被告成被害人、涉外无视、青龙山庄黑历史、证据系统性灭失……法定程序如浮云。
实体指控是空中楼阁,虚构事实不成立、仪器功效说不清拒鉴定、被害人多查无此人或否认、被告没非法占有故意、不能因新项目受挫就打成诈骗犯。证据链断裂或带原罪:
结论无罪。
徐昕教授最后警告,别忘司法责任终身制,若敢重判,真正中原大战才开始。他要斗 争的是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现在,一审判决下来。十三年,十一年…罚金千万百万…没无期,没全拿走18亿,但足以重创一家企业。
靴子落地,争议更大。被告上诉,律师发声,记者咂摸宣判时机。这更像中场哨响。下半场,剧情只会更精彩。
青龙山庄的铁链声还在回荡。法庭上的集体失忆表情包在流传。冰与火超度的记录本还在无声诉说。薛定谔的6132位被害人,他们的真相成谜。那18亿多巨款,流向何方?
槌声落下,一地鸡毛,满头问号。十三年,两千万,数字挺硬,没砸服所有人。上诉声比判决书跑得快。真相有时像鬼,都说见过,实锤难拿:
可难,不代表就该算了。
保持清醒,拒绝配合遗忘,就是最基本的反抗。希望?不在于明天会更好。它藏在不甘的追问里,藏在律师不放过的细节里。它可能微弱,但提醒我们:
在这片土地上,总还有人不愿就这样算了。
只要还有人不肯假装一切正常,这出河南版的冰与火之歌,就还没到终章。
就像黑夜走路,未必马上有灯,但总得有人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这不认命的劲儿,大概就是此刻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写于2025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