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700,预计一盏茶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近日,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暨文创嘉年华(简称“嘉德书展”)闭幕。4年来,嘉德书展如何在探索中不断升级?本届嘉德书展有哪些新亮点?“书展本身不挣钱”,主办方为何还能坚持初心?……带着对书展的诸多好奇,商务君采访了嘉德书展相关负责人。

如果说有什么能最直观地展示纸质书之美,那一定非艺术类图书莫属。4月23~27日,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1号的嘉德艺术中心,聚集了130余家国内外艺术出版机构和文博文创品牌,近10000种艺术图书、两大藏书文化特展,1个专题展,15个主题书单,以及来自全球的4000余种精美文创。

从“最美的书”到“世界上最小的词典”,从大型艺术画册到口袋本,从“巫鸿的三本书”到“漫游者秦龙”,从各省博的“镇馆之宝”文创到环球影业正版限量新品首发……第四届嘉德书展的确做到了它的创设初心——书籍盛宴,艺术大赏。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文化艺术从业者,都能在这里真切感受到书籍与艺术的碰撞之美。






嘉德书展是如何快速聚集起高人气和好口碑的?在线上销售疲软、线下书店频繁倒闭的当下,出版业能从这场艺术图书展看到哪些新机会?书展之外,嘉德在艺术和内容领域的布局又能为行业提供哪些参考?为此,《出版商务周报》专访了嘉德书展总策划、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

深挖细分市场需求策划艺术书展

《出版商务周报》:嘉德书展已经举办了四届,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嘉德艺术中心做艺术书展的初衷是什么?

寇勤:自嘉德书展亮相,很多人都说我们做了件看似不该嘉德做的事,觉得这更像是出版界或政府的工作,我觉得或许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鼓舞。其实,我倒没觉得我们是在做艺术出版之外的事。30余年来,嘉德一直以经营文物艺术品拍卖为主。2015年嘉德艺术中心成立,到2016年,我们成立了嘉德文库,整合艺术资源,进行再研究和编辑出版,加上嘉德书展、嘉德书店等业务的开展,基本上建立起了一条涉及研究、展览 、展示、出版、教育、文创等,与艺术出版紧密相关的产业链。

因为我上大学时就很关注出版业,虽然后来没进入出版机构工作,但一直都很重视出版业对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传承作用。大概四五年前,我们参加一些图书订货会和书展时,发现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各有特点,尤其是艺术类图书,对于内容、图片和装帧设计等方面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由于艺术领域相对小众,尤其是高端艺术的创作、出版和交易,其受众群更垂直,专业性强,黏性高。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类群体,在图书和藏家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基于这些考量,我就萌生了打造一个专属于艺术领域的艺术图书展的想法。

不过,真正把嘉德书展做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没人愿意牵头,因为它短期内很难盈利。艺术类图书的发行量通常不大,很难出现几十万册的畅销书,做这件事既要对艺术文化有深厚的热爱,还要清楚艺术与出版之间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当下出版业也面临着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判断哪些出版物会走向电子化,而哪些艺术书可能要朝着艺术作品化方向发展。

从某种程度而言,嘉德书展正在促进艺术与出版的传播、交流和合作。现在很多业内有想法的人,都认可嘉德把艺术图书作为独立门类来关注、发展。很多大学教授也会带学生来逛书展,他们觉得很感动,认为这对艺术和出版圈的人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大家从书展中感受到了被理解。这4年来,凭借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对艺术图书的理解,我们把书展策划成一场艺术展览。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很感谢大家的认同,我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我们是这个圈子边缘的人,但嘉德文库从努力与奉献中获得了认可。


《出版商务周报》:具体从书展的定位、展览形式、展出内容等方面来说,嘉德书展区别于其他书展的地方有哪些?

寇勤:首先,从定位上来说,嘉德书展聚焦于艺术类图书和艺术类出版机构,书展定位并非以销售为首要目标,而是侧重于国内外艺术类图书出版品牌的展示和传播,这是书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但同时,如果书的品质足够好,书展自然会对图书销售有帮助。得益于嘉德在艺术领域几十年的深耕,我们十分了解艺术圈用户的需求,所有能上架参展的图书,都是经过嘉德文库的同事们精心筛选的。我的一个朋友就一次性在嘉德书展买了一两万元的书,还有企业家让我们按100万元的预算帮忙选书,甚至一些国家级美术机构也请我们帮忙配书,这都说明书展的定位是非常精准的,我们对艺术图书的理解和社会关注度是契合的。

在书展的呈现形式上,我们一直强调,嘉德书展既不是图书订货会,也不是露天市集,我们是用策划艺术展览的模式来打造书展,希望参与者能在这里获得常规展会得不到的艺术体验。

为此,首先在展陈方式上,我们是用艺术展的方式做书展,各出版机构带来的精美艺术书籍有独立的展览形式。今年的图书展销区,除了汇集海内外优秀艺术图书出版社、艺术机构、出版品牌、特色书店带来的“看家好书”外,读者在中国港台图书区、海外原版图书区、旧书新知区域、珍稀版本区域都能找到“宝藏”好书;我们特别策划了将近15个主题书单,“把艺术种进春天——第四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推荐书单”“博物馆与美术馆书单”“口袋书”“最美的书”“几米绘画”“大匠之门”“连环画”“大使馆推荐图书”等专题,让读者能沉浸式感受纸质书的魅力;同时书展还和理想国合作策划呈现“巫鸿的三本书”专题展,而且所用展览用材都是环保的纸质材料。




“巫鸿的三本书”专题展

其次,从首届书展就重磅推出“藏书文化”特展板块,每次举办1~2个平行展览成为书展的固定单元,而且保证这些展览都和书展紧密相关。比如,首届书展就推出“清藏——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1991-2021)”“雅昌&最美的书”“家青制书”“收藏家的书房”“十竹斋笺谱”5个特展。通过这些展览,不仅能让真正的爱书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让他们了解真正的藏书家,感受好书的魅力,还可以借此吸引那些不一定买书的人,扩大书展的人群覆盖面,提高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此后,我们逐步扩大“藏书文化”的外延。第二届“藏书的风雅:藏书印与藏书票”特展,包含“朱痕一点:古籍珍本中的藏书印及原石”“寸纸留香:中外名人藏书票”以及“盈案增辉:当代艺术名家创作藏书票”三部分,在一枚枚藏书印和藏书票中,读者得以了解古今中外的藏书文化,更是通过53位当代艺术家的全新创作和主题演绎,延伸了藏书文化的更多想象。

第三届我们主要以书籍设计为主题,推出“从田野、院落到书房——宁成春、赵广超、朱赢椿、鲁明静书籍设计四人展”和“民国书衣100品”特展。前者顾名思义,专门邀请4位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展示他们在图书装帧设计上的成果,也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设计师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次展览吸引了更多出版社关注到嘉德书展,尤其是社长、总编辑们进一步了解书展,了解嘉德文库。后者则是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策划,展示其所藏民国时期的100种图书封面,展出了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书籍,民国时期重要的装帧设计家、艺术家陶元庆、钱君匋、丰子恺等设计的图书封面,为观众呈现民国时期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历史记忆。今年我们合作编写的《书海一勺——民国书衣300品》出版,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今年,我们的特展依然聚焦于书籍设计,但侧重于对书籍设计从历史纬度进行系统性梳理。其中,“香港三联75周年书籍设计艺术展”,以时间为序,分成初创年代、转型时期、世纪跨越、砥砺前行、百花齐放5个部分,读者可以从中一览香港三联书店70余载的书籍设计演进史;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合作策划的“漫游者秦龙”,全方位展现了艺术家秦龙在插画、装帧设计与绘画领域的成就,也还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发行热潮兴起时,相关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风貌。我们不仅关注书籍设计和图书本身,更注重图书出版背后的人文故事。




“香港三联75周年书籍设计艺术展”特展





“漫游者秦龙 ”特展

最后,我们也非常注重与书籍周边的联动。在书展期间增加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今年嘉德书展举办了29场主题对谈、艺术体验等活动。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团队的努力和敬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书展内容丰富,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虽然书展本身不挣钱,甚至还需要补贴,但嘉德文库从中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能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共同交流艺术和出版,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书展理念和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今年嘉德书展大规模引入文创品牌,打造了文创嘉年华,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听说很多文创产品都被抢购一空,文创板块整体的销售收入如何?

寇勤:我们把书展当艺术展来做,融入很多艺术创意,从目前大家的反响来看是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但现实问题是,办这样规格的书展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经营模式和业态联动上跟时下新兴的方式结合。嘉德文创是很好的结合点,实现书展与文创的互通共创。

今年推出文创嘉年华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不仅吸引了故宫文化、首博文化、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全国一线文博机构携热门IP参展,还有大型文创集团元隆雅图,带来环球影业正版限定新品首发,品源文华带来英国V&A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经典IP,芬兰文创带来“姆明”童话周边,让大家一次性见到或买到国际文创好物。

实话讲,通过一场书展能实现的文创销售规模没那么大,文创产品本身盈利也不多,但我们看中的是多种文化形态交融的长远价值。






《出版商务周报》:目前嘉德书展还是一个持续投入的项目,您和团队是如何坚持初心的?针对书展本身未来还有哪些优化空间?

寇勤:目前嘉德书展的基本运营还处于一种健康、良性的状态,嘉德文库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有理想、有激情,无论是做出版还是嘉德书展,大家都把它们当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做。当然,我也没有给团队太多经济上的压力,做文化艺术不能太功利、急于求成。首先要做好品质,做出品位,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我相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有前景和未来的。

另一点,我们还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着眼于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不断创新,做有意思的策划。比如,在第三届嘉德书展上推出“未来之书”项目,通过举办“未来之书”的研修营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进行全国遴选,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起全球对“书”与知识的重新认知与建构,征集创意设计方案与产品,从“书”在未来社会的产品形态、产业方向、科技走势、商业模式等角度,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艺术、科技、出版产业的新可能。

我们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反馈,今年我在书展现场看到了很多年轻人,感觉很欣慰。除了“未来之书”活动,我们通过一些尝试争取把书展和活动办得更有趣,比如文创嘉年华,我们希望让更多人能切身享受到这些文化艺术品的美好。再如,泰康美术馆在现场推出的“猫咪钱币工厂”玩法——只要集齐10个塑料瓶盖,就可现场铸造出独一无二的“猫咪钱币”,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主办方跟我“吐槽”猫咪钱币制造机被用坏了好几次,说明大家很喜欢这类有趣的活动。

此外,在展商参与方面,目前参展方以艺术图书出版社、艺术机构、出版品牌、特色书店等为主,但我们也注意到,许多综合类出版机构也会推出一些艺术类图书,他们单独参展的话可能规模不够,明年也许向这类出版机构开放窗口,具体参与和呈现方式还在规划中。总之,希望有更多好书能在嘉德书展这个平台被展示和推介。

致力于成为艺术资源聚合平台

《出版商务周报》:通过跟您的交流,感觉嘉德文库无论是创意策划还是执行力都是一支精锐“战队”,请介绍一下目前的团队和业务构成情况。

寇勤:目前,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为几个部分:一是编辑出版业务;二是线下的嘉德书店和两个线上书店;三是策展;四是嘉德文创。所有业务加起来,似乎没有五六十个人肯定搞不定,但实际上我们团队总共也就是8~10个人,当然也会有一些实习生参与其中。整体来说,团队的每个人都承担了多种职能,扮演着不同角色。

《出版商务周报》:嘉德文库已成立10年,请介绍一下其主要产品线和代表性产品。

寇勤:严格来说,嘉德文库不算一家出版机构,更像是一个专注于艺术图书出版的工作室。目前主要的产品线大概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类是关注艺术领域有代表性的学术出版和梳理,比如《嘉德讲堂》《海外文物精萃》;第二类是聚焦艺术行业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比如《一声千两:收藏家坂本五郎自传》《张宗宪的收藏江湖》;第三类是基于经典作品的开发与研究,比如《嘉德经眼录·石渠宝笈珍品》《瓦存室藏黄牧甫遗珍》等。还有基于嘉德艺术中心所举办展览的展览图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广受欢迎的《嘉德日历》,但严格来说它更像是文创产品。《嘉德日历》选取每年嘉德拍卖的365件艺术精品,有图片、文字、著录和市场价格,被称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缩影和历史记录,很多人当年用完后都会作为艺术精品录保存下来。

《出版商务周报》:除了常规的内容和出版合作,嘉德文库与出版社之间还有哪些合作机会?

寇勤:上面提到我们线下有嘉德书店和两个线上书店,和很多出版机构有代销、分销方面的合作。当然,我们会精心挑选符合顾客需求的书来销售。另外,嘉德还有一些独特的销售场景,比如拍卖会期间,我们会准备与拍卖主题相关的书进行销售;做展览,就准备展览主题相关书籍;嘉德教育开的课程,就在教室后面放相关的书,学员扫码就能购买,非常方便。

《出版商务周报》:您怎么看当下的艺术出版市场,嘉德文库目前的经营模式对出版社是否有可借鉴之处?

寇勤:每家出版社定位和特点都不同,一般出版社每年出版上千种书,有自己固定的市场和盈利模式,也有一些出版社有丰富的业务板块相互支撑。嘉德文库是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出版工作室,传承过往,开创未来,要对事情的方向、价值判断清楚,对品牌有所获益。我觉得,对于图书尤其是优质产品来说,影响力意味着其独特的价值。出版不能只看能不能赚钱,更要考虑其对行业的影响,对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