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阅读,恰如一所终生的大学,是一个人从未停止的、无形的自我建造。
书市就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校园里的书市,自有一种节奏,不用听,人流多起来的时间,就知道一定是下课铃响过了,而无论多么喧闹、匆忙,这里的书市都好像有一种沉淀的静,那静来自学生们的心里,来自他们看书时真挚的眼睛。
就让我们通过一篇短短的回顾,再一次重新走入这小小的书展,去遇见一些可爱的读书的人们吧。当然,我们更期待和更多的朋友们在线下遇见,5月7日-8日,“旧书新知·读书育人”活动将移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的广场,欢迎来逛。
关于“人是否会被AI代替”等话题,是自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不断被讨论着的话题。而翻开《2024新京报书评周刊合订本》,我们发现,在那些并非有意的专题或选书中,我们早就就这个问题回答了千千万万遍,并且在回顾中更坚定地看到书的力量,那种根本的力量。
有两个同学挨个展书板都看了很久,还有什么是和朋友一起发现喜欢的书更快乐的呢。她们说,种草了很多本书,还拿出手机,分享了种草的书图,第一本就是可可爱爱的《大野狼》,“大学生也要读点童书啊”。
看到很多同学都拍了这张展书板,或许,我们都总是需要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拥有的足够,提醒我们真正的所需本来就不多。就像姆明作者托芙·扬松说过的那样,“过平静的生活,种点土豆,做几个美梦。”
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我们面临的社会现实有所差别,但从那些创作者的身上,你总能找到一种信心,一种不断去探索真实的自我,走出自己的道路的信心。就像在关于赫尔曼·布洛赫的专题“我们知晓自身的分裂”中所写到的——前半生,有二十年的时间,赫尔曼·布洛赫都是在父亲的工厂度过的。他三十九岁正式注册为维也纳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真正开始向往已久的全面独立生活。他人生的“觉醒期”来得如此之晚,却也并不晚,“进行精神创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而布洛赫也度过了一个不向“事实世界”屈服,而是努力在人的灵魂中建立起一个“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人生。
书脊签的展板总是被同学们围绕着,他们选出属于自己的句子,就像在此短暂相聚后,走向无数的分岔。就让这些“书脊签”尘封在你们的某一本书里吧,在很久很久的未来,想起曾经的心向往之,记起那小小的偏好里关于人生航向的密码。
傍晚,书市已经收摊了,还有同学在看展。有些时刻,美好、甜蜜而短暂,平常到不值一提,却让人始终铭记。
书市的第二天,因为从早上开始,北京就一直在下雨,所以书市提前结束了。那能怎么办呢,春雨贵如油呀。
但我们会记得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两天,记得来过这里的你们,还有路过的人们——无论行走、骑车,那仿佛“飞”着前往未来的姿态——那是一个人生命里永不会落幕的青春。
# 花絮
听说,每到春来,燕园就是“二月兰的天下”,季羡林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名为《二月兰》的文章。书市第一天收完摊儿,去寻二月兰,果然,在一处院子里,满满都是紫白色的小花,在傍晚薄薄的暮色里,静静地开着。
书市期间,展书、摆摊的书都存放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后台的一个房间里,那里有一架很老的钢琴。因为提前结束出摊,去搬运最后一点存书时,一位编辑弹奏了一小段,那好像是我们对北大说的一句——“再见啊”。
关于《新京报书评周刊合订本》
3年前,也就是2022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第一次将每周出版的报纸专题集合推出合订本。意外地,读者反馈强烈,从此,在每年的春天上线过去一年报纸的合订本,就成了我们和读者的约定。在如此迅捷的时代,坚持以周为单位出报,是一个书评媒体的坚持,但我们最想感谢的是每一位读者,是你们的陪伴,让我们走了这么远,让我们以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去关注现实、想象与历史,用不倦的思考写下时间的刻度。
阅读,一场终生的、无形的自我建造
——《2024新京报书评周刊合订本》书展
时间:2025年4月17日-18日
地点: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广场
主办:新京报书评周刊
策展:张瑶
设计:郑晓纯
书展合作:zhangyao2023@bjnews.com.cn
文字、摄影/张瑶
本文编辑/Lynn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