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316)
国军少将副师长——刘鸿勋
刘鸿勋(1898-1940),别号子勤,陕西城固人。县立高级小学、武昌文宇中学毕业,1923年入上海化工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
军校毕业后,参加了第一次东征,不久军校应胡景翼的请求,派遣部分黄埔学生到河南,刘鸿勋被派到国民军第二军,职务不详。
1927年随军征战河南,部队与奉军作战受挫后随岳维峻退入皖北。1928年,岳维峻部被缩编为新编第二师,刘鸿勋任新编第二师第六旅(旅长刘鹏)副旅长,后番号改为新编第一师第三旅,仍任副旅长。同年到南京,被蒋介石任命为点验委员,返安徽阜阳,对岳维峻部进行改编。
1929年1月,调驻芜湖的第十一师(师长曹万顺),接替高奎升任第三十三旅(旅长李德铭,后林蔚)第六十六团团长。同年6月,任陕西军事特派员兼讨逆先遣军总司令。9月,任国军编遣委员会第二编遣区点验组(主任贺耀祖)委员,派赴西北,点验陕甘青宁部队。
1930年9月,任总司令部南京新兵招募训练处(主任贺耀祖)江苏省第一组主任委员,10月,新兵招募训练处被裁撤,刘鸿勋被任命为陕南军事视察员。
1934年8月,任甘肃省会军警督察处处长,当月赴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
1935年,甘肃省各县保卫团常备队改名为保安队,刘鸿勋奉甘肃省民政厅委派,担任甘肃省文、武、成、康、徽、两当、秦安等七县保安队指挥员。后由于第一师师长胡宗南(黄埔一期)认为西北民情风俗与中原及南方迥异,由非本地人官兵组成的便衣队,往往不能很好的隐蔽执行任务,于是设立了游击指挥部,派刘鸿勋任指挥,并抽调精干的下级军官充实刘鸿勋管辖的甘南七县保安队,将其改编为四个支队,每支队约200人,并施以一定的情报活动方面的训练。利用便衣化装,并携带电台,搜集红军的军事情报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配合正规军的军事行动。
同年5月,为了堵截红军长征北上的通道,第六十一师(师长杨步飞,黄埔一期)第三六一团(团长林英,黄埔一期)和刘鸿勋的游击指挥部率先进入松潘县城,立即组成了“松潘临时剿匪司令部”,林英兼任司令,刘鸿勋兼任副司令。由于红军未能抢占松潘县城,此后被迫绕道走草地北上。同年,刘鸿勋的游击队合并到第一师下辖的西北补充旅,刘鸿勋任补充旅(旅长廖昂,黄埔二期,后杨德亮,黄埔三期)上校副旅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九一师(师长杨德亮)少将副师长,1938年5月,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设立汉中警备司令部,刘鸿勋兼任警备司令,司令部驻南郑。同年,汉中警备司令部撤销,改为陕鄂甘边区警备司令部,刘鸿勋调任陕西省战时行政人员训练班(教育长任觉五,黄埔四期)第一大队大队长,同年末任第一九六师(师长王治岐,黄埔一期)副师长,防守黄河沿岸。
1940年,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简称战干四团)扩大学生总队,先后成立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总队,刘鸿勋调任第六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同年于西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