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年轻时候挨了处分,年纪大了还得为当年的“误会”跑上跑下,这事搁谁身上都不服气。

战场上干活的,几十年后被电影剧本写成“逃兵”,这口气,要是咽下去,那可真是白活了。

为啥会这样呢?

时间往回拨,那是一场极其凶险的硬仗。

西北那阵子局势紧绷,彭德怀带着部队拼命往前顶,目标是胡宗南和马步芳那一伙。

当时打的是宝鸡,三路人马齐头并进,情况不容乐观。

黄罗斌是警备三旅旅长,任务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但位置关键。

一开始,他们就被派去接替防区,还得马上进攻,没时间布置,直接就跟敌人碰上了。

那仗打得不顺,敌军压得太狠。

黄罗斌带人边打边撤,一路往北退。

等到南庄李家这边,他又接到命令,让他去那儿顶住敌人。

可问题是,一路上碰到逃难的老百姓,说那地方已经被敌人占了,枪声震天响,谁去了就是送命。

他掂量了一下,觉得硬顶没意义,干脆换了个方向,往“三不同”那边机动,还专门找上司王世泰说明了情况。

王世泰听完也没反对,俩人一块去了三不同。

这事说白了就是前线打仗,情况变化快,得随时调整。

但等仗打完了,问题来了——有人觉得他没执行命令,是临阵脱逃。



彭德怀火气很大,说有人擅自撤军,说差点让敌人偷袭了主力。

说着说着,这锅就扣到了黄罗斌头上。

处分一下子就下来了,撤职处理一个不落。

这事就这么结了。

但谁知道,几十年过去后,又翻出来了。

198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了部片子,叫《彭德怀在西线》,剧本一出来,黄罗斌在家一看,瞬间火冒三丈。

剧本里把他写得跟三国时候的马谡似的,说他不听命令,还临阵逃跑。

他一肚子委屈,马上就给上面写信,说这剧本乱编,把他往死里抹黑。



明明当年是战场判断,怎么就成了“逃兵”?

为啥这事在当年没说清楚呢?

那时候打完仗,大家都忙着总结经验教训。

彭德怀脾气直,说话冲,觉得有人耽误了全局,气头上就把人批了。

再说了,战场上谁还顾得上细枝末节?但这不代表就能把责任随便往人身上甩。

黄罗斌当年也不是没讲理的人,组织怎么处理他,他没吭声。

但现在电影这么拍,他就不能不说了。

他不是怕被骂,是怕历史被写歪了。

1984年,上级部门接到申诉,觉得这事得查。

总政治部、军委纪委、中组部都动起来了,开始翻旧账,调档案,问知情人,连当年的电报都找出来。

最后查明:黄罗斌当年确实是按纵队的命令行事,而且判断合理,并没有抗命行为。

更重要的是,他在机动作战前还专门报告了王世泰,对方也认同了这个决定。

这下子一锤定音,组织决定撤销当年的处分,还建议电影剧本得改,不能再这么写人家。

这事说起来,最让人唏嘘的不是那份处分,而是几十年之后,一个退下来的老兵,还得为自己当年的决定去解释、去澄清。

他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地位,就是不愿被误解一辈子。

他说自己不是马谡,没做错事,就不能让后人误会。

战场上的事,外人看的是结果,当事人看的是生死。

黄罗斌当年的判断,说到底是为了保存战力,为了不让部队白白送命。

可惜那时候没人听他说,直到多年以后,才有人愿意翻案。

电影编剧笔下轻轻一写,黄罗斌就成了“逃兵”;可现实里,他带着一帮兄弟命悬一线,靠的是脑子和胆子。

这事放在今天,也是个提醒。

不是说不能拍电影,也不是说不能写历史,而是不能只听一种声音。

真相,有时候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里。

一个旅长的判断,可能救了几百条命;一个命令的执行,也许背后藏着巨大的代价。

黄罗斌没写自传,也没上电视讲故事。

他只想要个说法。

这种人,不多,但值得人尊敬。

他没要荣誉,也没要补偿,只希望剧本别乱改历史,别把活人写成笑话。

那不是清白人的命运该有的结局。

中共中央组织部档案馆:《黄罗斌申诉材料》,1984年复查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纪委联合调查组:《关于西府陇东战役中黄罗斌相关责任问题的调查结论》,1984年

《电影新时代》1983年第4期,《彭德怀在西线》剧本初稿

王世泰回忆录(未公开手稿节选)

解放军出版社:《西北野战军战史》,2002年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