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采马兰头、挖折耳根、摘槐树花、撸榆树钱、掐香椿芽……近段时间,许多人“寻鲜”, “挖野菜”的话题全网累计浏览量超过77亿。五一假期,上海、长春等地举办了野菜节,北京、成都等地开通了挖野菜旅游专线。有网友打趣,这个五一有点“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舌尖野菜何以出圈?敢为天下“鲜”。陆游赋诗《食野菜》,“野蔌山蔬次第尝,超然气压太官羊”;苏轼品尝荠菜后写下“五星好评”:“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古人诚不我欺。在外卖料理包、工业预制菜批量端上餐桌的今天,不少人试图寻找从土地到舌尖的真实链接:蕨菜微苦、香椿辛香、槐花甘甜……野菜被寄予了“纯天然=更健康”的想象,自带绿色、有机、健康的标签。

“钱花不了一点,但好吃极了”,很多人信奉“简单”的饮食哲学。当一日三餐被外卖APP算法推荐填满,消费者愈发渴望“非标品体验”——野菜形态各异,传递着一种“不确定性美学”,即便是颗歪脖子菜,咬一口也能“嚼”出春娇夏艳的灵魂。


5月2日,李琪羽在吉林市旺起镇挖山野菜。图片来源:吉林市发布微信公众号

挖野菜时,有两个经常重复的动作耐人寻味:一个是低头寻找泥土中的绿意,全神贯注;一个是抬头望向灿然的时光,全然松弛。这恰如许多人的生活隐喻:一边脚踏土地,奋斗打拼,一边仰望星空,向往自由、自然、自洽。一定程度上,“接地气”的野菜,也是治愈“城市病”的独特偏方。被KPI追赶的职场人放下手机去“打野”,在翻土、辨识、采摘的慢节奏循环中放空自我,注意力得以从繁复工作中抽离出来。

除了生活的治愈,也有社会关系的延展。很多“挖野菜搭子”在郊野“奔现”,重新定义了社交方式:无需精致的穿搭、昂贵的装备,一把铲子、一袋野菜,就能“低门槛”切入话题,辨别苦碟子与蒲公英的小技巧意外成了打开话匣子的入口。边挖边聊更具松弛感,既规避了表演型社交的疏离感,又能在帮衬一把手的不经意间建立情感联结。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挖野菜相亲局”,有网友打趣:“弯腰、蹲地刨土,一起挖俩小时野菜还不尴尬的,大概率能处。”

野菜,也构成了两代人共同的“记忆容器”,老一辈人忆苦思甜,年轻人视之为生活美学。母亲蒸一屉槐花麦饭,被女儿随手拍成Vlog;外婆的野菜食谱,成了小红书上的养生帖;当奶奶的荠菜饺子和孙女的野菜沙拉在同一餐桌上相遇,传统习俗与潮流文化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握手。

从“采薇”到City Dig,一铲翻开古今同。有网友感慨:“挖野菜时,我忽然懂了陶渊明,每一代人或许都需要一方属于自己的‘东篱下’。”无论“阳台农夫”,还是“山野猎人”,或许,生活的诗意未必都要奔赴远方,俯身触摸泥土的时候,心灵一样能被填满。

这正是:

躬身土作笺,辨叶忘短长。

从心觅静方,嚼得菜根香。

大家晚安!

(文|戴林峰)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