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给我打电话,聊到孩子时,她满是担忧地说,孩子总爱说“我不行”、“我不敢”、“我没有别人厉害”。
她叹口气:“才上小学二年级,就这么没自信,将来可怎么办?”
这样的话,我还真在不少家长嘴里听过。
孩子的自卑,往往不会突然出现。它像一颗种子,悄悄地,在生活的点滴中生根发芽。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是否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带给他的心理环境。
很多长大后自卑的人,回头看自己童年时的经历,都能找到“为什么”的答案。
以下这3种家庭,尤其值得警惕。
一:“总在否定孩子”的家庭
“你看看你,就知道添乱。”
“这么简单都不会,笨得跟猪一样。”
“你能不能学学你姐?”
这些话,你是不是也曾听过?
这些语气中带着否定、话语中藏着打击的表达方式,最容易在孩子心中种下自卑的种子。
我曾碰到过一个女孩,她成绩中等,性格却极度内向,几乎不敢在课堂上发言。
和她聊天我发现,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语言暴力”极重的家庭。
爸爸脾气急躁,妈妈刀子嘴,她做什么都挨批评。
有一次考试,她数学考了91分,那是她平时很难达到的高度。
她拿着试卷开心地在家转圈圈,结果爸爸第一句话,就是非常严肃地问:
“班上有考100分的吗?”
她吓得顿时一动不敢动,只机械地点点头。
爸爸严厉地敲桌子:“那为什么考100分的人里边,没有你?”
她泪水一下就涌了上来,但却强忍着不敢哭出声。
从那以后,她学会隐藏情绪、压抑表达,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自卑不是天生的,而是成长环境中的比较、打压、冷漠塑造出来的。”
如果孩子从小被反复否定,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就会慢慢变成:“我不行”、“我不值得被喜欢”。
即便能力再强,他也不敢往前迈出一步。
家庭中,最好的教育从“尊重孩子的感受”开始。
从否定到欣赏,从指责到鼓励,是我们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二:“高控制、低温暖”的家庭
有些父母,习惯事事为孩子做主,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却从不真正听孩子想要什么。
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交什么朋友,甚至兴趣爱好、未来去哪,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种家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父母很爱孩子,却不懂得给爱松绑。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其中“专制型家庭”,就是典型的高控制低回应:
只要求、不倾听;只管理、不尊重。
而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表面听话,内心也可能是懦弱、自我否定的。
我的一个邻居小男孩,从小被妈妈安排得井井有条:上最好的补习班,参加各类竞赛,时间表排得比大人上班还满。
但他很少有笑容,眼神总是躲闪,说话声音细小。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写道:
“我不喜欢画画课,可妈妈说那是特长。”
“我很想和同学踢球,但怕妈妈说我浪费时间。”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孩子,正在失去表达自己的勇气。
一个被高压控制的孩子,不仅难以独立,还容易把“我做不到”内化成“我不配”。
他们长大后即使身处人群,也常常觉得自己“不被需要”。
真正的爱,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计划和命令。
我们可以不放手,但别勒太紧。孩子的人生,要留出他们选择的权利。
三:“情感忽视型”的家庭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哭闹,父母说:“别哭了,烦死了!”
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父母忙着看手机,敷衍一句“嗯,挺好”。
孩子想倾诉自己的烦恼,父母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问题,长大你就知道了。”
这些行为,表面看起来没有伤害,却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冷漠——情感忽视。
依恋心理学认为:长期缺乏情感回应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我价值感,长大后更可能出现焦虑、自卑、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
我身边一位朋友,30多岁,仍然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她告诉我:
“小时候,每次被欺负我都很难过,但没人会安慰我。我只能躲在被窝里哭。”
“后来我习惯了什么都自己扛,可也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关心。”
她看起来独立、坚强,其实内心极度敏感和脆弱。
孩子在童年时期最渴望的,不是昂贵的玩具,不是一堆奖状,而是一个能听他们说话、懂他们情绪的父母。
情感忽视,并不一定都是极端的冷暴力,它还可以是“我没空”的借口,是“等一下”的敷衍,是“先别烦我”的口头禅。
但它,却把孩子推向“我不重要”的深渊。
我们用心回应孩子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在给他们“我是被爱的”的底气。
有一句话说:“我们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确实,很多人的不自信、不敢表达、容易退缩,归根结底,是小时候内心缺了一块“被接纳”的拼图。
我们常说“教育不能等”,但真正不能等的,不是学业,而是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
不要小看一句话的力量,也不要忽视一个拥抱的价值。
自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点一点被灌输的。
而自信,同样是日积月累、温柔灌溉的成果。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光,而不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