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得抑郁症了。
根据《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平均年龄提早到了13.41岁。
面对孩子的抑郁症,许多家长其实并不能理解:相比起老一辈子,现在的孩子吃好喝好住好,能有什么心理问题?
反观自己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还天天挨打,长大了不也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吗?
于是,许多家长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脆弱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才会养出不健康的孩子
实际上,过去的孩子并不见得没有心理问题。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只顾着吃饱穿暖,顾不上精神上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人对健康的定义,不仅包含了身体层面的健康,更包括心理层面的健康。
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影响。
他们认为,只要身体没毛病,那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于是,我们便经常听到老一辈这么说,“好好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喝农药走了”。
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和过去老一辈的成长环境非常不同。
在老一辈的童年里,就算有什么烦心事,也能在和放学后与同学的打闹玩耍中释放。
然而,如今的大部分孩子,他们都过着在学校、家、辅导机构三点一线的生活。
我们在公园里,很难看到像小时候那样追逐打闹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一旦有了心理问题,既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也无法从同龄人那里得到疏解。
久而久之,积压在心里的情绪,就变成了抑郁症。
孩子的心理问题,病症在父母
一个非常扎心的事实是,孩子的心理问题,病症都在父母身上。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新闻,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在凌晨大量服药企图自杀。
被母亲及时发现后,送往医院洗胃。
结果,当医生抢救出来之后,母亲问的第一句话,是孩子明天能上学吗?
这是一位名为急诊科大徐的博主所分享出来的真实事件,他感叹道,孩子有问题,大人也一定要去看看精神科。
许多孩子心理问题,都是被父母逼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将父母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忽视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指的是父母要求孩子绝对的服从和控制,如果孩子一旦违背自己的想法,就会迎来严厉的惩罚。
“忽视型父母”则指的是只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不关心孩子的情感,跟孩子的生活处于脱节状态。
在我们的许多家庭中,“专制型父母”和“忽视型父母”占了绝大多数。
这其实也是很多老一辈的观点,只要给孩子一口饭吃,让他活下来就好了。
做个“不扫兴”的父母,养出健康的孩子
要想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须正视自己的问题,去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
不扫兴父母的第一点,就是要做到不给孩子泼冷水。
比如,当孩子给自己准备礼物时,不要说“还不是花了我的钱”,而是感谢孩子的心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扫兴的父母,其实是一种共情能力的体现。
这意味着,父母不会忽略或者曲解孩子的情感,而是以一种理解、包容、支持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选择。
扫兴式父母一方面说明了父母并没有和孩子站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上交流,而是一种命令式的目光去审视孩子。
这类的父母的背后,其实说明了老一辈都处在一个精神非常贫瘠的时代。
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去回应他人的情绪。
因此,才会对孩子的情绪总是报以轻蔑、不耐烦,甚至是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总而言之,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必然是有一个心理有问题但不愿承认的父母。
当父母选择关心、接纳孩子的情绪时,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心理问题会逐渐好转。
要想孩子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先从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开始。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