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高干子弟中,有一个身份颇为特殊的女性,她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特殊的家庭造就了她沉稳而内向的个性,使她走上了不凡的人生道路。
2024 年 12 月 26 日,正值毛主席 130 周年纪念日,众人皆期待李讷的身影出现,然而纪念活动现场却未见她的踪迹。直至后来看到时年 85 岁的李讷近照,留意到她的坐姿,才终于明白她为何没来纪念堂……
晚年的李讷生活平静,近几年,她多次到祖国各地旅行参观,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由衷地高兴,她说,她父亲九泉之灵也会感到欣慰。
李讷有着不同凡人的家庭身世,但她又十分普通,她和许多“工薪族”人们一样,也要为柴米油盐操心。
每当毛主席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她也跟着普通老百姓一样,排在长长的队列中,静静地步入毛主席纪念堂去见父亲一面,然后汇入那来去匆匆的人流,去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提起李讷,她1940年8月30日生于延安,她的相貌,宽额方脸大眼,酷肖其父,眼神与嘴巴呈现单飞清秀,又极像母亲。
因为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德胜,母亲过去叫李云鹤,因此李讷也姓李,其名是毛主席取于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李讷小时候用心求学,沉默寡言,巧合地应验了她那名字的内涵。
李讷的降生,给毛主席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毛主席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孩哦,工作之余,常逗着她玩,尽管工作繁忙,也未送她上保院,舍不得她离开。
李讷稍微大一点,毛主席常常带她散步,给她讲故事,在家信中,也常常提及李讷,如1946年1月7日,毛主席在给毛岸青的信中说:
“妹妹李讷问候你,她已经五岁半了,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1947年10月8日,毛主席在给毛岸英的信中说:“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们的距离已经很近,时常有信有她画的画寄的,身体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儿的喜爱和关心。
毛主席非常关心女儿的学习,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就请工作人员韩桂馨教李讷识字,1948年,党中央转移到西柏坡,李讷开始了她的小学教育。
为了防止孩子特殊化,毛主席决定李敏,李讷在北京上中小学时,都不准说出父母的真实名字,她们的注册表上“家长姓名”栏中,填写的是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1949年,进了北京,李讷插班进入育英小学读书,随后她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良好的教育,加上父亲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使得李讷从小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1959年,李讷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由于营养不良,全身浮肿,不得不休学一年,期间,毛主席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关心李讷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卫士送给李讷,毛主席在心中对女儿讲了一番深刻的道理:要锻炼意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
在信中毛主席还抄录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毛主席用这首诗来鼓励李讷要与病魔作斗争。
1960年,体质虚弱的李讷又大病一场,全身浮肿,情绪再度低落,毛主席又开导她鼓起勇气,战胜疾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1962年,她的身体逐渐好转,并恢复了学业。
1965年李讷大学毕业,被分配在《解放军报》当编辑,但是她化名“肖力”,当时没人知道她便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不久,《解放军报》社全面改组,27岁的她当上了总编辑,之后,毛主席把她调到了身边当助理,专门负责了解北京各大专院校的运动情况。
此时,她的个人生活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毛主席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赵高干子弟做对象,1970年,年过而立的李讷下放到江西干校。
不久,便与中央办公厅招待所的男服务员小徐双双坠入爱河,毛主席得知后在女儿的结婚报告上大笔一挥,批示:“同意。”
于是,在江西“五七”干校里,李讷与小徐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毛主席送给他们一套《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结婚礼物,一年后,李讷生了一个人字,取名为徐小宁。
然而,两人的经历,兴趣,性格,思想乃至文化素养的差距毕竟太大了,李讷酷爱文史,看起书来孜孜不倦,操持家务绝对外行,而小徐仅读过中学,生性好动,时间一长,双方感情裂痕日渐加深,最后只好分道扬镳,孩子归李讷抚养。
1973年,李讷带着精神创伤回到北京,先后担任了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然而虽然李讷的政治地位不断攀升,婚姻的失败,精神状态不佳的李讷大有看破红尘之意,无心留恋政坛,把一腔热血倾注于养育儿子。
1975年年底,无可奈何的毛主席只得将时任沈阳军区政委侄子毛远新调来了北京,取代李讷任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毛主席的逝世也是李讷人生的重大转折,也让她陷入深重的精神危机之中。
毛主席去世后,由于母亲在京北郊秦城监狱服刑,她常常要花整天的时间,乘坐公共汽车去那里看望母亲,与潜伏分手之后,李讷带着儿子一人独自生活,李讷有过一段异常孤独,困难的时刻。
而姐姐李敏的生活也不富裕,她同丈夫孔令华都是靠薪水吃饭,两个孩子上学花销还很大,孔令华虽然在部队里也有个一官半职,但每月所得也是有限的,他们总觉得手头紧。
毛主席生前一再告诫儿女们要艰苦朴素,生怕在自己身边娇惯坏了,以后无法适应平民的生活,李敏自从搬离毛主席的住处,在中南海另辟住所后,就是自己做饭吃的,她有了工作和工资,就停止领取父亲给她的津贴,靠着工资过着与普通干部一样的生活。
李讷在这一点上与她的姐姐一样,她同样朴实无华,像普通得北京市民一样,为每年几十斤平价的冬藏大白菜,排上长队,然后同丈夫,儿子一起,将它们拉回家。
这些都是儿女们从她们的爸爸那里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使她们安于普通人家的清贫生活。
1984年,在毛主席曾经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帮助下,李讷认识了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老战友,时任昆明军区某分区参谋长的王景清。
他是1940年参加革命,原在中央警卫团当门卫,后调到刘少奇那里当警卫队警卫,他离婚了,独身一人,是离休的师职干部,也想建立一个新的家庭。
李银桥夫妇觉得条件不错,就向他介绍李讷,他当警卫时常常见到李讷,印象很好,他不好意思,不久,在李银桥夫妇发的撮合下,王景清和李讷订婚了,写了结婚申请报告。
1985年,李讷同王景清正式结婚,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饭,简单朴素,符合毛主席生前的习惯,参加婚礼的人不多,只有叶子龙和女儿叶丽亚,离休在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康一民,还有李银桥夫妇。
王景清和李讷结婚后生育有一子,夫妻二人恩恩爱爱,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中央领导也对李讷也很关心,考虑到李讷的身体较胖,上下车很不方便,中央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给李讷安排了一辆小轿车,不是固定给她的,但保证她的用车,对此,李讷非常感谢组织上的关怀和照顾。
1986年,李讷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1990年退休,除了参加家族祭奠活动以外,深居简出,200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如今的李讷已经85岁,在2024年12月26日,纪念毛主席130周年的纪念日上,李讷因为腿脚原因遗憾没能去纪念堂看望爸爸。
照片中的她饱经风霜,注意她的坐姿,已经行动不便,虽然外表看起来像一个落魄的老太太,但是她那种冷傲的骨气令人不得不为之油然而生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