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像话了,你们就这样对待老革命?”

1975年的一天,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来芜湖视察,无意间得知老战友王恩茂也在这里工作。



然而,在了解了对方的工作情况后,他忍不住对地方领导发了好大一通火。

那么王恩茂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会让廖将军如此生气?后来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艰险的从军路

王恩茂出生在江西永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父母常年给地主打苦工,生活十分凄苦。

虽然家境不好,但父母深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为了不让儿子重蹈覆辙他们的命运,他们咬牙将他送到了学堂读书。



从小懂事的王恩茂并未辜负家人的期待,在十几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有名的禾川中学。

在此期间,他开始接受进步教育,并阅读了《向导》等大量革命书籍,就此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意识到只读书并不能改变现实,要想改变悲惨的命运,就必须推翻黑暗的旧社会。

此时,毛主席在井冈山上成立革命队伍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这位素不相识的毛先生也成为了王恩茂等一众爱国青年钦佩的对象。



为了拯救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底层人民,他毅然决定也投身革命事业。到了1928年,15岁的王恩茂便离开家乡,只身上了井冈山。

由于他学过文化,组织便将他调到了宣传部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不久后,他便被调到任弼时身边成为了他的秘书。



也正是在这时,他阅读了大量毛主席等领导人的著作,革命思想也变得更加深刻了。

1934年,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他被任命为省委秘书长,开始投身于根据地建设的工作中。



然而,随着湘鄂川黔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军越来越受百姓拥戴,逐渐引起了敌人的不满。

在经历数次反围攻战斗后,我军最终因为兵力悬殊败下阵来。

1935年,时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王恩茂跟随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这一路上,王恩茂与战友们靠着一双草鞋爬过了雪山,越过了草地,在饥寒交迫中穿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鬼门关。

久而久之,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状况,到最后连路都走不动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一次躲避敌机的轰炸时,王恩茂的马夫和马都不幸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中。

来不及伤心,部队便又要开拔了。但按照王恩茂这种情况,肯定是走不了了,王恩茂申请将自己留下。



然而此时部队正处于环境恶劣的藏坝地区,周围荒无人烟,若是将他留下无疑是让他自生自灭,众人都不同意。

就在大家争执不下之时,王震将军走了过来。在得知此事后,他亲自给王恩茂找了一匹骡子和一个马夫,帮助他走完了最后一段路途。



晚年时王恩茂在回忆此事时,总是忍不住感慨,若是没有战友们的不离不弃,他恐怕也很难走完长征路。

而他能回报他们的就是坚守自己的职责,多为国家做贡献。



建设新疆

抗战开始后,王恩茂被任命为120师359旅政治部副主任,随部参加了晋察冀根据地建设的斗争。

到了1939年,国民党开始制造两党摩擦后,王恩茂又临危受命赶赴陕甘宁地区,执行保卫延安的任务。



在粉碎了敌人的进攻阴谋后,他便又在国军的封锁下投身延安的大生产运动。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便率领着战士们过上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任务。



在他与王震将军的互相配合下,原本荒芜的南泥湾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43年,毛主席过来视察,笑着夸赞王恩茂等人的功绩。

他说,国民党想彻底将我们困在这个不毛之地,不给粮食,不给药品,想借此将我军耗光。



但你们却用自己的双手、双脚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他们越困,同志们反而越胖,甚至连柳拐病都痊愈了。

听着主席的肯定,王恩茂心中感到无比自豪。



到了解放时期,他被任命为西野二纵政治部主任,跟随彭老总转战在大西北,一举消灭了马步芳、胡宗南等部队,并成功解放了兰州、西宁等重要城市。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还未从革命胜利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便又受到了新的任务:率部开赴新疆,建设祖国的大西北。



之后他便担任了南疆区党委书记,开始大力发展经济。

彼时的新疆还处于极度贫困中,不仅当地的老百姓经常吃不饱饭,就连进入新疆的20万大军也面临着随时断粮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王恩茂与战士们勒紧裤腰带,放下钢枪,拿起农具开始埋头苦干。



在新的战场上,他们白天要忍受如同火烤般的阳光,到了晚上又要抵御凛冽的寒风。

战士们的手上、脚上都被磨出了血泡,肩上也被粗麻绳勒出了一道道血痕。而王恩茂这个领导,身上所受的伤竟然比底下的战士们还多。



所幸,大家的辛劳并没有白费,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部队便开垦出了80万亩良田,并收获了6500多万斤粮食。

在部队的照顾下,百姓们也终于过上了天天吃饱饭的生活。而王茂恩等人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戴。



到了六十年代,由于工作调动,他离开了奋斗多年的边疆,来到了芜湖工作。



廖汉生的怒火

然而在这段期间,王恩茂的工作开展得却并不是很顺利。由于人生地不熟,王恩茂只担任了地委书记一职。

虽然他并不在乎职务,只想为国家做点实事,但即便如此他的心愿也未能实现。



当时地方干部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工作标准,这就导致每当他想干点什么工作时,总是会处处受到限制,这让他很是无奈。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75年才有所改善。



这一年,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廖汉生来到芜湖视察。当他得知了老战友王恩茂在此地工作后非常高兴。

然而,等他详细询问了对方的工作状况后,才知道对方竟然只是一个地委书记,而且已经很久没安排工作了。



他顿时对着地方干部发了好大一通火:“太不像话了,你们就这样对待老革命?”

在他眼中,王恩茂是建设新疆的功臣,是革命先辈。他既然想工作,就应该积极安排,而不是将他晾在一边,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



之后,廖汉生便亲自拜访了王恩茂,并开始对他给予关照。后来他便鼓励对方给毛主席写信,提出重回部队工作。

王恩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做了,没想到主席很快便回了信,并作出指示:将他调到南京军区工作。

不久后,他便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政委,终于又回到了军队。



一直到1981年,在中央首长的安排下,他才再次回到了工作了20多年的新疆。

这一次回来他就没打算再离开,为此他将老父亲和子女们都接了过去。

当时他的父亲年事已高,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吵着要回江西。



王恩茂便劝说道:“我去世后是一定会埋在这里的,如果您不回去,我将来就埋在您身边陪着您。”

听了这话,父亲才作罢。

就这样,王恩茂带着家人将余生都奉献给了新疆,为人民献出了最后一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