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5号楼的一隅,有一间以清新绿色为主调的咖啡屋,名为“抖擞精神”。这里不仅是职工休憩的港湾,医患交流的天地,更承载着许多人的希望与新生。顾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32岁的顾女士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从此,药物成为她生活的必需品。幸运的是,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她提供了免费药物,政府每月的生活补贴也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然而,真正改变她生活的,是这间小小的咖啡屋。


顾女士和康复师蒋红

每周,顾女士都会来到抖擞精神咖啡屋,参加社会职业康复项目——学习制作咖啡。起初,她对咖啡制作一窍不通,甚至因紧张而屡屡失误。

“第一次做咖啡时,我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当时特别沮丧。”顾女士回忆道。但康复师蒋红并未责备她,而是轻声安慰:“别着急,慢慢来,你会越做越好的。”

类似的场景不止一次。有一次,她在装填咖啡粉时不小心碰翻手柄,咖啡粉洒了一地。她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蒋红却笑着说:“没关系,我们重新来。”她指导顾女士用小刷子将散落的咖啡粉收集起来,“这些足够再做一杯,不要浪费。”

在蒋红的耐心指导下,顾女士逐渐掌握了技巧,如今已能独立制作一杯香醇的拿铁。

“看着自己做的咖啡,喝上一口,心里特别自豪。”顾女士笑着说。

咖啡屋的室外休闲区是她最喜欢的地方,两株山茶花树旁摆放着圆桌和椅子,天气晴好时,她常坐在那里,听着鸟儿鸣叫声,感受微风拂面,心情也随之轻松起来。


除了技能学习,咖啡屋还给了顾女士面对生活的勇气。每当她遇到邻里矛盾或内心困扰时,蒋红总会耐心开导她,帮助她找到解决之道。

“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做咖啡,更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顾女士说。

如今,她的生活日渐充实,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抖擞精神咖啡屋不仅为她的人生增添了色彩,更让她相信,美好生活才刚刚启航。

“每一次尝试,都是新的开始。”顾女士望着手中的咖啡杯,眼神坚定而温暖。


在这间小小的咖啡屋里,一杯咖啡的温度,正温暖着更多像顾女士这样的人。

区精神卫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抖擞精神咖啡屋不仅是一个职业技能康复平台,更是一个传递温暖与希望的窗口。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融合项目,帮助康复者掌握技能、重建自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需要的。”


记者手记:在抖擞精神咖啡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杯杯咖啡的诞生,而是一个个振作起来的生命个体,是患者向外界传递出的“我可以”的温柔宣言。每一杯咖啡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拥抱美好生活的生命故事。当医疗机构搭建起这样的“治愈角落”,我们才真正懂得——所谓“精神卫生”,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活勇气的一次次温柔唤醒。

还记得静宝此前带大家一起探访抖擞精神咖啡屋吗?点击链接回顾→

记者:郁婷苈

图片:郁婷苈

编辑: 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