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研组校本课程群,构建融合育人新生态——广元外国语学校成功举办第三届教研组长论坛
广元外国语学校成功举办第三届教研组长论坛
4月29日晚,广元外国语学校第三届教研组长论坛在学术厅举行,全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科研条线干部及岗前实习教师共同参与,副校长陈玉培、陈子卫出席活动。本次论坛聚焦“教研组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目标探讨、成果展示、经验分享与专家引领,为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
聚焦实践
一线教师展课程建设智慧
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陈玉培副校长以抽签形式随机选取五名教师代表发言,涵盖小初高全学段、多学科,充分展现了广外课程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小学数学陈萍老师以"跨越时空的数学之旅"为母题,依据不同年级教学内容和学生学龄特征拆解出子题,分享如何基于新课标要求,将其他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融入课程设计,让数学教学“燃”起来。
初中英语杨香老师打造“跨文化交际学习课堂”,通过任务驱动链接真实语境,让学生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大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等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文浩宇团队秉持以项目为导向、融入生活元素、关注科技前沿的设计原则,开发物理科普和竞赛辅导两大课程,并以“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为课例,充分展示了物理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在“打破学科壁垒,让物理扎根生活”这方面的用心、苦心与匠心。
聂启武教师所代表的高中化学团队预设了“化学与社会”“实验化学”“发展中的化学科学”三大系列课程,设计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等社会层面上的技术功用,又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完成知识与生活的融合转化。
高中语文罗莉萍老师则以“在校本课程中尽享语文之乐”为目标,巧设“语言表达的精准与艺术”“文字传情感,书简阅中国”的校本课程,又结合地方特色跨学科创建了“过剑门”课程,构建起贯通文史哲地生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五位教师的分享虽学科各异,但均紧扣课程开发背景、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实施路径与特色创新四大维度,生动诠释了“以生为本、素养导向”的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凝聚共识
构建校本课程生态链
论坛第二阶段,研究中心曾义主任梳理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的总体情况。曾主任强调,校本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的延伸,更是学校育人特色的载体,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凸显学校文化基因”为根本遵循。
随后的汇报环节,教研组长们围绕校本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做了各具学科特色的成果展示。
锚定方向
指明课程群建设路径
论坛尾声,陈子卫副校长发表《建设教研组校本课程群,构建融合育人新生态》书面总结讲话,以高站位、深思考的点评为活动画龙点睛。
一要明确论坛核心价值——以讲促教、以研促建。
校本课程建设需强化教研组长的“领头雁”作用,通过课程开发提升教研组长专业素养;同时拆解学科壁垒,凝聚跨学科、跨学段合力,构建智慧碰撞、资源共享的课程生态链。
二要厘清课程群建设逻辑——系统规划、分层推进。
1. 明定位:摸清国家课程、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找准课程特色化方向,设置课程多样化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 建体系:以核心素养为纲,优化整合资源,综合设计课程群,衔接学科核心素养与五育融合,教研组长更应主动充当课程建设的“架构师”和“连通器” 。
3. 抓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学生反馈、课堂观察、成果展示等多维度检验课程实施效果。
向新而行
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
本次论坛既是对校本课程阶段性成果的检阅,更是迈向深度课改的起点。未来,三个分校将持续推进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精品课程,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跑道”、教师专业成长的“赋能平台”、课程提质增效的“动力引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名片”。
撰文/卢晓艺 初审/刘鑫 编辑/吴建序 复核/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