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强化政策供给引导,在六盘山、贺兰山等区域大胆实践,探索出了“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做法、新路径、新模式。近期,宁夏自然资源厅持续发力,在政策层面打出“组合拳”,全面推广生态修复新模式,力促社会资本激活生态修复新动能。
在六盘山区域,泾源县燕家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引入宁苗生态园林有限公司,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企业实施”,将移民迁出区打造成生态产业培育示范基地。贺兰山区域则以镇北堡矿区生态修复为代表,对废弃采砂坑进行生态修复,打造葡萄种植基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生态修复与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废弃矿坑变身“紫色聚宝盆”的“镇北堡模式”。
为了让这些好经验在全区开花结果,宁夏围绕政策支撑与项目管理,推出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在政策支撑上,强化规划统筹,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修复区域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和产业用地主导用途、空间布局及比例,完善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方式,为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拓展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范围,资金投向涵盖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各类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生态系统碳汇项目。此外,宁夏还鼓励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矿山修复后用于发展旅游业,符合条件的非永久性附属设施用地可不征收、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在项目储备申报环节,对能带动农民增收、有社会主体参与的项目,自治区财政资金将予以重点倾斜,优先保障优质项目落地实施。
针对投资主体,宁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合作,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增收入。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统筹支撑保障力度,帮助社会投资主体解决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研发、生态产业发展技术难题。鼓励社会资本大胆创新,打造生态修复项目运营平台,创建做优绿色品牌,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
为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宁夏从投资主体筛选,到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再到最后的效益评价,将实施全过程管理,确保各项激励政策落地见效。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