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之外,康的生活更像一个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他的正式伴侣是艾丝特•康(Esther Kahn),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场合人们叫她康太太。但康完全不满于普通的家庭生活,风流多情的他,至少与另外两位女设计师,安•婷(Anne Tyng)以及哈莉特 • 帕蒂森(Harriet Pattison)有着公开的亲密关系。她们都是康建筑事务所的雇员,都为他生了孩子。后来,康的孩子自己向全世界说出了这一切,多年之后,他的私生子之一纳撒尼尔拍摄了一部电影,试图重新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人。2004年,该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康的生活细节浮出水面: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在深夜工作完之后,时常会去“栗树山”(Chestnut Hill),那是康的情人哈莉特的居所。康年轻的助手斯洛维奇,回忆说:“学生时代我有一辆旧老爷车。当我们结束工作后,我会载着路易斯离开切斯特大街……有时他会说:载我去栗树山……深夜来访后,哈莉特会开车送路易斯回家,方便他早晨和艾丝特共进早餐……”建筑师实在是太忙了,以事务所为家,他和自己心爱的女人们一起度过的,好像也只有这一点点宝贵的时间。
事实上,康混乱又精彩的私生活,和他的设计审美密不可分,只有充分了解了康那种丰富但混乱的生活,似乎才能理解他的建筑设计美学。和康长期保持亲密关系的女友,都是圈内人,哈莉特为康的好几个作品都做了景观设计,安•婷也是非常有才华的建筑师,甚至业界一度质疑康是不是从安那里剽窃了想法:比如耶鲁美术馆天花板上密密麻麻的三角锥形空间,众所周知,对几何结构的痴迷,是安•婷的标志性设计。遗憾的是,康的生命旅程,却由于一出事故,而匆匆落幕。这位建筑大师的一生,也因为这个充满悲剧和意外色彩的结局,而格外令人唏嘘。
1974年3月17日,从国外出差回国的康,选择从纽约乘坐火车返回费城。在抵达纽约宾夕法尼亚火车站后,曾经有人在洗手间里遇到过这位建筑大师,他看上去有点不舒服。然而,康并没有搭上预订的列车,在费城,他的太太艾丝特和其他工作室的成员开始焦急地四处打听。第二天,噩耗传来,康的遗体在火车站洗手间里被发现,面部表情平静而安详。经过法医鉴定,死因为心脏动脉硬化。康去世时,享年74岁。3天后,康的讣告在《纽约时报》上一个醒目的位置刊登,执笔的是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标题为“康:逻辑、力量与优雅的混合体”。
如何评价康富有才华,活力十足又混乱的一生呢?他的好友,曾委托康设计过自己研究中心大楼的医学专家索尔克,特地写了一首声情并茂的哀悼诗,并在追悼会上朗诵,其中有这样几句:
一个瘦小而古怪的人
偶然降临这个世界,
他的头脑孕育了伟大的形式,
伟大的架构、伟大的空间,时时发挥着效用。
俄裔美国女作家安·兰德(Ayn Rand)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畅销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首次出版于1943年。小说的主人公霍华德•洛克,是一名坚持不懈,行走于世俗间的建筑师,洛克的才华与个人生活,仿佛是康在虚拟世界中的分身,而洛克的个人主义思想则完全像是兰德本人。在整个故事中,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精神的洛克,持续与传统、集体和道德发生冲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和洛克互为镜像,他们偶尔会妥协,但保持着某种不甘于平凡的赤子之心,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他们注定得是逆流而上的理想主义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建筑执业历程中,路易斯·康总共完成了约235件设计。其中,有182件是为委托而作,另外53件则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比如规划项目中的设计,或者是参赛作品,遗憾的是,这53件更为自由,或者说纯粹的设计,居然没有一件最后成为实体建筑。如果说康的骤然去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那么我个人认为,这些未能面世的设计方案,无疑是这些损失中最为可惜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