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在承德市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慢性筋骨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詹红生教授在培训班期间接受专访。



上海石氏伤科百年传承:从家传绝学到现代医学殿堂

“石氏伤科始于清末,从武医结合的家传诊所起步,历经150余年发展,如今已融入现代医学体系,惠及海内外。”谈及传承脉络,詹红生如数家珍。

上世纪50年代,第三代传人石筱山将家传技艺带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编写首部全国中医院校骨伤科教材,首次系统梳理中医骨伤理论体系,提出“骨折、脱位、筋伤、骨病、内伤”五大分类法。“这一体系至今仍具前瞻性,尤其在退行性筋骨病、骨质疏松症等领域优势显著。”詹红生说。

第四代传承人更涌现出国医大师石仰山、施杞等领军人物。从秘方研发到技术革新,石氏伤科持续突破:传统外用药“三色敷药”经现代工艺改良为“巴布膏”,大幅降低过敏率;石印玉教授历时20年攻克骨质疏松症,研发出国内首个专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成药,填补行业空白。如今,“石氏伤科”品牌已辐射全国,成为中医骨伤领域的“金字招牌”。

AI赋能:为中医正骨插上科技翅膀

当千年正骨术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詹红生给出答案:“AI将颠覆传统传承模式,让‘手随心转’的技艺走向定量化、标准化。”

他解释,中医正骨讲究“法从手出”,依赖长期经验积累,而AI能通过力学传感器、肌电图和运动捕捉技术,将手法力道、轨迹转化为数据模型。“过去学徒需十年磨炼手感,未来或可通过AI模拟加速学习。”目前,团队已开发出手法教学辅助系统,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反复练习,实时接收反馈,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对于AI替代人工的争议,詹红生持开放态度:“点穴、理筋等简单手法或率先实现机械化,但整骨涉及复杂力学,仍需人机协作。”他设想,未来AI机械臂可辅助医生完成重复性操作,而医生专注诊断与方案制定,“效率提升后,更多患者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慢性筋骨病损防治:从“四以相和”到“泰生疗法”

面对慢性筋骨病损高发趋势,詹红生团队提出“四以相和”治法和“泰生疗法”,形成“中西医结合、医患共治”的慢病管理新模式。

“久坐、超重、年龄增长、外感邪气等都是慢性筋骨病损的诱因。”詹红生指出,现代人“要么不动,要么暴动”的生活方式,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年轻化。针对这一痛点,“四以相和”强调综合治理:以塑造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为先导、以手法针灸理疗施于外、以药物饮食调治达于内、以合适的自我导引练功贯穿于始终,四个方面调和运用,有机组合,综合治理。“比如‘管住嘴迈开腿’,需渐进式培养习惯,而非强行戒断。”

“泰生疗法”则根植于《黄帝内经》与《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詹红生以“泰卦”作喻:“天地交融,气血畅通,医患和谐,方能生生不息。”这一理念融入临床,显著降低了颈椎病、膝关节炎等疾病的复发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