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提出过“为了忘却的纪念”说法,窃以为,我们在享受如今午后阳光、晚间清风的幸福时光时,更要对那些曾经为我们披肝沥胆、浴血奋斗的英雄们心存感恩。“忘却”并不是让我们不纪念,“纪念”也并不是让我不感恩。

我很庆幸我时常能看到很多热爱历史的朋友,但是我也时常悲愤于很多朋友只是把历史当作猎奇故事在看,而对历史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心。

“无知者无畏”,一个对生活、对历史失去最起码的敬畏心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暴露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的。

我们也恰恰只有尊重我们所拥有的“一饭一粥”、“一丝一缕”,才能真正内心踏实、精神安和地俯仰于天地之间、从容于生活之中。



电影剧照:狼牙山五壮士

无数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热血壮志、豪情牺牲换来了我们当下和谐平安的生活,可是,终究还是有很多人还是用标新立异的方式给英雄抹黑来标榜自己的存在感,恰似在文化景点上刻下“到此一游”的荒谬。

2013年,就有人公开指出小学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不实之处,扣字眼、钻牛角,说“狼牙山五壮士”是假英雄,而非真英雄。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虽然最后在《人民日报》的刊文反驳、烈士后代的起诉和人民群众的谴责下,狼狈收场。该人公开道歉,恢复了英雄的名誉。

历史是一面照妖镜,今天就让我们再来重温小学课本上《狼牙山五壮士》的经典历史,并顺着历史的脉络,看看生活究竟在给我们默默培育着什么样的成长土地。

01、死也不让敌人抓活的



日寇扫荡

嚣张无比的日寇“亡我中华之心”不死,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使得泱泱中华遍地狼烟、尸横遍野。但中华儿女多奇志,舍生忘死保家国,从不退缩,从不畏惧。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面对凶狠敌人的进攻,我军一方面避其锋芒,一方面以游击战进行有效阻击。“狼牙山五壮士”当时隶属于七连六班,七连的战斗任务就是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为大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争取时间和空间。

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并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殿后任务交给了六班。



五勇士纪念之地

六班的五个战士义无反顾地勇挑重担,为了拖住敌人,充分发挥游击战的战术灵活性,一方面对敌人进行迎头痛击,一方面对敌人进行方向误导。慢慢地,便把气急败坏的敌人主力引上了地形复杂的狼牙山。

狼牙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他们利用有利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但终究敌我势力悬殊,形势变得越来越危急了。



地势险要的狼牙山

班长马宝玉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命令同志们沉得住气,要提高命中率,确保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要等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再开枪。当敌人越走越近的时候,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火舌中一颗颗愤怒的子弹飞向那些面目可憎的敌人……

副班长葛振林边打边喊,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壮士绝不退缩

随着反复几次的浴血奋战,从时间上来推算,七连六班已经顺利完成了掩护大部队和老百姓的战略任务了。他们也应该进行战术转移了,当时可供他们选择的转移路线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容易暴露大部队的目标位置;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一旦陷入包围,便是被困笼中,退无可退。

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直面淋漓的鲜血。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随后便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视死如归

遍地夕阳下狼烟,战士们纷纷毫不犹豫地、热血沸腾地紧跟在班长身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们要把凶残的敌人引向绝路,要让敌人再付出一次血的代价。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纵然前面就是一条绝路,也要让敌人的每前进一步都要倒下几具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马宝玉烈士墓

后来,班长马宝玉负伤了,战士们的子弹也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幸存者:葛振林和宋学义

但五壮士终究还是要面临“寡不敌众”的困局,使用石头的举动,也让敌人明白五壮士已经是强弩之末、粮尽弹绝了,于是蜂拥而上,并且口中叫嚣着要抓活的。

千钧一发之际,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漫山遍野,皆是回响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悲壮无比、感人肺腑!这声音连绵不绝、此起彼伏!

02、幸存的英雄归何处?



英雄就应该被铭记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但是我们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又有多少人还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再次重申,他们的名字就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千古艰难唯一死,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伤员和百姓的安全,舍生忘死、慷慨赴义的壮举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和感激的。因为死亡的恐惧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克服的,能战胜死亡的恐惧足以充分地说明五壮士内心的强大、意志的坚定和信仰的崇高。

尤其是为了理想和信仰,主动选择和逃避死亡的人,他们永远是那么鲜活而高大。五壮士从狼牙山上的纵身一跃,是中华民族最美图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的一次腾飞。他们皆是不死的灵魂。



从此天各一方

那么高的悬崖,按常理说,跳下去,必定是粉身碎骨。但天可怜见,有时候幸运恰恰也会对英雄的壮举作出一点补偿。五壮士中的宋学义和葛振林竟然被几棵小树挡住,虽然身受重伤,但是还是坚难而又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敌人走之后,幸存的两位壮士血肉模糊,但是还是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用尽全身力气爬上山头,重新艰难地追寻着部队的方向。



葛振林和宋学义大难不死

人民的英雄人民爱,遍体鳞伤又精疲力尽的他们,在昏迷之际被当地的百姓所救,并及时医治。

宋学义在医治之后,由于伤势过重,不能继续战斗,就转业到河北省易县管头村任农会主席。1947年返回河南老家,担任北孔村党支部书记,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宋学义回到家乡后,一心搞建设,默默无闻,从不向政府要待遇,也从没有提起过自己打鬼子跳崖的英勇事迹。1971年,宋学义在郑州病逝,享年53岁。

葛振林再次踏上征途

而另一个幸存者葛振林,念念不忘继续革命,在身体恢复到了一定程度,便再次拿起枪杆,踏上征途。他要赶赴前线,继续战斗。之后,他参加了十六七次战斗,历经天津、张家口、太原战役,还参加了江西剿匪战,最后更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随后,他一直在军队工作。1981年,葛振林从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从而开始了另一种方式的爱国工作。

葛振林退休后,并没有心安理得地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安享晚年,他觉得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和自己一样的同志们用鲜血和豪情换取而来的,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他觉得应该让祖国的下一代多多了解先辈们的光辉足迹和精神。于是,他决定继续发挥余热,把退休后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工作当中去。



葛振林晚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后来,他担任了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同时还是全国近200家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先后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报告,每次他都叮嘱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祖国的江山打得多不容易啊!”

据葛振林的长子回忆:“父亲给孩子们上课,经常是拄着拐杖走路去、走路回,别人派车来接送,他不坐,也不收一分钱讲课费,不在外面吃一餐饭。”

葛振林这个革命老人就是这么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他无怨无悔地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为生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却从来不为自己的名利和享受提要求,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给组织添麻烦,更不说提要求了。



葛振林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他常说:“想起那些长眠在狼牙山的战友,我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如此朴素而又真挚的一句话,可曾让我们有所感触?我们想起这些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可曾由衷地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是莫大的荣耀和幸福?

2005年3月21日,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享年88岁。

狼牙山五壮士,终究是殊途同归地为这片神情的土地、这个伟大的民族而奉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尤其是跳崖后幸存的宋学义和葛振林两位壮士,更是让人肃然起敬。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能够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地坚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更是不容易。

03、我们不怕死亡,就怕遗忘



葛振林老人说,害怕遗忘历史

“我们不怕死亡,就怕遗忘。”这是葛振林老人在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肺腑之言如洪钟大吕震耳发聩,它时刻提醒和警示着我们:那些为国家民族甘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不被尊敬、渐被遗忘,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危险。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的精神脊梁;守卫崇高,就是守卫民族的精神丰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砥砺前行!这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营养。若不能尊重过去,谁又能享受现在、憧憬未来呢?若不能正视曾经,谁又能珍惜当下,展望远方呢?

做好当下,即是未来。因为生活和人生就是环环相扣、因果循环的。同理,珍惜现在,才是缅怀。



五壮士的雕塑

在抗战年代里,敌寇入侵,使得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永远有维护美好和平的决心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难、不计得失,前赴后继、无畏无惧地赶赴革命战场,保家卫国、不屈不挠,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倒的基础和支撑,这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死灵魂,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凝聚的精气神。

英雄,永不过时,但他们需要被铭记,铭记才是最好的传承;英雄,山高水长,但他们需要被尊重,尊重才是最好的感恩。



英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

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对五壮士进行了报道,题为《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11月7日,晋察冀司令员聂荣臻签署命令将五名战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1958年,拍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以及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使得狼牙山五壮士成为全国妇孺皆知的大英雄。



战斗,从未停止

宋学义壮士由于当时伤势过重,没有办法继续参加战斗,又重新回到了广阔的农村基层,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建设发挥余热。

继续参加战斗的葛振林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重回祖国,就一直在湖南军区衡阳军分区工作,并在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葛振林负伤无数,留下了终身残疾,被军区认定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退休时,军区为了照顾他,特批他享受正师级待遇。



珍贵的合影

历史和生活不应该也不会遗忘英雄们的,因为英雄们从来都是和我们同求相求的,他们一直都是做出伟大而又甘于平凡的。葛振林和宋学义从来不以英雄自居,也从不向组织上要求什么。就是面对自己的子女,他们也闭口不谈当年跳崖的事情。

在他们心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荣誉称号是属于整个班集体的,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最高荣誉和评价,不是他们的个人荣誉。大爱无疆,这就是真正的英雄情怀。



缅怀英烈

但是,正如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即便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敬重英雄的民族,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之时,依然会有一些跳梁小丑会上蹿下跳地出来表现他们的浅薄。

宋学义留在农村的时候,就曾多次被质疑为“假英雄”、“假模范”,甚至还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公开挑衅:“人家都跳崖死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你再到狼牙山跳跳,跌不死,就承认你是英雄。”



宋学义

是不可悲孰可悲?质疑英雄、挑战正义的行为不正是很多浅薄的人埋在内心之中的劣根性吗?一个不尊重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一个没有起码的道德和敬畏心的人更是可悲的。恰如一个小丑,用尽了自己的荒诞去博人眼球,却终究只能贻笑大方,成为了“不屑一顾”的闹剧。

我们当谨记,幸福生活、美好时代皆是来之不易的,所有美好背后的感动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拥抱的。感恩英雄,向往美好。

04、我们应该这样珍惜生活



晚年病重,葛振林住进了军区医院,当年照顾他的一位护士回忆,老人生活很节俭,经常劝医院说不要用贵的药,剩下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使用。

住院时,病房里有空调,老人怕费电,不管冷热从来不开,即便是护士偷偷开开,他看到也会关上。

甚至到了晚上,只要不是吃药、输液的时候,老人都不让护士开灯。用他的话说:“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富强了,但有的偏远地区还没有通电,我们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早日帮助全国人民脱贫致富。”



老年葛振林

2005年3月21日,葛振林在湖南衡阳去世时。有人在悼词中写道:“抗日英雄称号固然可贵,但更加可贵的是一生都用英雄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狼牙山上纵身一跳之后,葛振林用一生证明了自己无愧于英雄二字”——这是对英雄们最诚挚的评价和认可。

当然,斯人已远去,精神永耀世!不是非要说英雄,只因英雄多奇勇,我更希望英雄身上闪闪发光的精神能成为我们永不迷路的灯塔。



葛振林同志追悼会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自由而又和谐,平安而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感恩,反而有一些躁动、肤浅的人不懂得珍惜,得意忘形地“为了批判而批判”着生活,从标新立异之中去寻找一点可怜可笑的存在感。

我们对英雄最好的献礼其实恰恰是脚踏实地地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和美好。不怨不尤、不毁不谤、不偏不倚、不病不垢……

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尊重和珍惜,其实是和他身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不因能力和地位去放纵欲望,不因为情绪和困境去扭曲事实,克己达人,居安思危,这就是珍惜生活。



葛振林的精神永存

有这样一种人,曾经也是苦难的百姓,可一旦翻身了,便把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转嫁到别人身上,用享受的快感来稀释奋斗的意义。这种人并不懂珍惜生活。

也有这样一种人,不患贫而患不均,见不得别人好,总是带着“红眼病”去看他人的成功。看不到他人的功劳和优点,死盯着别人的过失和缺点,无限放大、主观夸张。这种人也是不懂得珍惜生活的。

还有这样一种人,把得与失进行逻辑等价,付出就是为回报,回报就是为了享受,其所作所为都是争名夺利的一种方式和工具,他们一直在路上,但终点却不是善美的世界,而畸形的乐园。这种人也是不懂得珍惜生活的。



这是时代最流行的赞歌

珍惜生活,我们还是要向葛振林这样的英雄前辈学习。向着光明,无怨无悔;顾全大局,自律自省……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不把私欲凌驾于功德之上,不把私利寄生于大局之中……

我时常会去鼓励我身边的人多读英雄的故事,他们有时候会觉得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我黯然失笑,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英雄的故事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身上大家永远可以找到振奋人心、感动自己的力量。

浩气长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