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头李大爷盯着日历直咂嘴。“上午立夏,三伏穿袄;下午立夏,热死老牛”,这老话在村里传了三代。
今年立夏在5月5日13时56分,日头正毒的时候,妥妥的“下午立夏”。
按老辈人的说法,这下三伏天怕是要热得老牛都喘粗气。可现在的天,真能让一句农谚说准?
李大爷蹲在田埂上,望着刚灌浆的冬小麦直犯嘀咕。
传统上,立夏分早晚,中午12点前是早,之后是晚。2025年立夏赶上农历四月初八,又是晚立夏,双料“晚”,让人格外上心。
老辈人说,下午立夏时,太阳直射点更靠北,地面吸热多。
大气环流调整快,副热带高压一发力,三伏天准是高温天。
“热死老牛”虽夸张,可高温晒瘪麦粒,农民的收成要遭殃。但气象站小王说,现在的气候没那么简单。
厄尔尼诺、拉尼娜,这些洋名字的现象,能搅乱整个大气环流。去年厄尔尼诺来了,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反倒凉快点。
全球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像脱缰的野马,说变就变。
农谚是老祖宗的经验,可如今的天,多了好些“新脾气”。就说冬小麦吧,灌浆期遇上高温,麦粒长不饱满。要是再来几场干热风,穗子看着挺壮,里头全是瘪粒。
水稻也难伺候,高温让水蒸发快,田里干得裂口子。
病虫害趁热闹,专挑缺水的稻苗啃,治都治不及。村西头张婶家去年就吃了亏,晚立夏赶上高温,水稻减产两成。“现在种地,不能光靠老黄历。
”张婶边浇水边叹气。
气象站的卫星云图、雷达预报,能提前半个月看天气。
可老一辈还是习惯看看天、瞅瞅云,嘴里念叨着农谚。“两者结合着来,心里更有底。”小王常这么劝村民。
今年三伏天到底多热?气象局说还得看后续环流。
但李大爷早做了打算,地头的遮阳网早备好了。
浇水的水泵检查了三遍,就怕高温天里掉链子。“老话说的是个提醒,咱自己得多个心眼。
”李大爷拍着膝盖说。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智慧像星星,能照亮过去的路。可如今的气候像团乱麻,得靠科学和经验一起解。
“热死老牛”会不会成真?没人能打包票。
但提前防着高温、旱情,总比到时候抓瞎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备而无患,咱庄稼人过日子,就得眼瞅着天,手抓着地,心里头揣着分寸。
至于这农谚准不准,且看今年三伏天的日头,是烤人还是留情。